[发明专利]光脉冲幅度、相位、形状、位置的一体化调控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24511.7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61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董小伟;许梦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方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F1/01 | 分类号: | G02F1/01;G02F1/035;G02B6/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脉冲幅度 相位 形状 位置 一体化 调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息光电子技术,适用于高速光信号处理和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光脉冲幅度、相位、形状、位置的一体化调控器。
背景技术
光通信系统中对光脉冲的幅度、相位、形状、位置等有特定要求,光脉冲整形合成技术通过对脉冲参量进行改变,是实现对光脉冲幅度、相位、形状、位置等调节的重要手段。
目前光脉冲整形合成技术主要包括:基于光电晶体、基于非线性双折射和基于傅里叶变换三种方法。其中,基于光电晶体的光脉冲整形合成技术,主要是利用外加电场对晶体进行调制,使通过它的光脉冲传输特性发生变化,从而调节光脉冲的幅度、宽度、相位等。基于双折射原理的光脉冲整形技术,主要是利用强脉冲能引起非线性双折射,使光脉冲通过光纤和检偏器后的幅度、偏振态发生变化,但非线性系统操作要求非常严格,调节十分困难。[参考文献:佘卫龙,何穗荣,汪河洲,余振新,“光折变晶体中二波耦合光强依赖皮秒光脉冲整形”,物理学报,1995, 44(11): 1762-1765]。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光脉冲整形合成技术,主要采用空间4f结构,它由一对衍射光栅、透镜和一个脉冲整形模板组成。其中衍射光栅起到将光脉冲的各光频成分扩散和重新组合的作用;透镜起到傅里叶变换和反变换的作用;模板相当于空间滤波器,对各光频成分进行调节,从而使反变换回时域的光脉冲形状、位置发生变化,但是,由于采用衍射光栅和透镜体光学器件,这种系统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稳定性较差。[参考文献:Andrew M. Weiner, “Ultrafast optical pulse shaping: a tutorial review”,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11, Vol.284, pp: 3669-3692]。
综上所述,基于整形合成的光脉冲参量调节技术,通常系统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只能可对光脉冲的部分参量进行改变,很难实现对光脉冲幅度、相位、形状、位置的一体化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目前光脉冲参量调节的复杂性,以及对多参量同时调节的困难,提出一种对光脉冲幅度、相位、形状、位置的一体化调控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光脉冲幅度、相位、形状、位置的一体化调控器,包括,宽带光源1,第一阵列波导光栅11,第二阵列波导光栅12,第三阵列波导光栅13,第一至第N可调光衰减器21、22、……、2N,第一至第N光开关31、32、……、3N,第一电光调制器41,第二电光调制器42,电脉冲发生器2,功分器3,2×1光耦合器4,单模光纤5,高速光探测器6。
所述各器件的连接如下:
所述的宽带光源1的输出端口与第一阵列波导光栅11的一字端口相连,第一阵列波导光栅11的第一至第N分支端口分别与第一至第N可调光衰减器21、22、……、2N的输入端口相连,第一至第N可调光衰减器21、22、……、2N的输出端口分别与第一至第N光开关31、32、……、3N的输入端口相连,第一至第N光开关31、32、……、3N的第一分支端口分别与第二阵列波导光栅12的第一至第N分支端口相连,第一至第N光开关31、32、……、3N的第二分支端口分别与第三阵列波导光栅13的第一至第N分支端口相连,第二、第三阵列波导光栅12、13的一字端口分别连接第一、第二电光调制器41、42的光输入端口,电脉冲发生器2的输出端口连接功分器3的输入端口,功分器3的第一、第二分支端口分别连接第一、第二电光调制器41、42的电输入端口,第一、第二电光调制器41、42的光输出端口分别连接2×1光耦合器4的第一、第二分支端口,2×1光耦合器4的一字端口连接单模光纤5的一端,单模光纤5的另一端连接高速光探测器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具体如下:
首先利用第一阵列波导光栅将宽带光源输出的各光频成分进行分解,利用可调光衰减器对各光频成分进行幅度调节,并通过光开关对各光频成分进行选通或抑制,其次在第二、第三阵列波导光栅作用下,对各光频成分进行选择性合并,形成特定的光谱形状,然后在第一、第二电光调制器作用下,进行相位调节,最后利用单模光纤形成的色散作用进行延迟,调节光脉冲的位置,从而实现对光脉冲幅度、相位、形状、位置的一体化调控。
附图说明
图1光脉冲幅度、相位、形状、位置的一体化调控器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方工业大学,未经北方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45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