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土壤板结的土壤调理剂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39699.2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55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黄东风;王利民;张青;王煌平;罗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K17/20 | 分类号: | C09K17/20;C09K101/00;C09K109/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李翠娥 |
地址: | 350013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土壤 板结 调理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土壤板结的土壤调理剂及其应用,该土壤调理剂由主料(盐藻皮颗粒)和辅料(土壤团聚体促进剂)按质量比100:0.5~1组成。其中,主料组分是由盐田生产的下脚料‑‑‑‑盐藻皮,经晒干、粉碎、过筛(孔径2 mm)而得到的盐藻皮颗粒;辅料组分是具有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粒径2 mm)。其使用方法为在作物种植前结合田间整地与基肥一同施用,亩用量在500~1000公斤。使用本发明的土壤调理剂,不仅可明显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和增加作物产量,还可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农田土壤的理化性状,对防治农田土壤板结具有显著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土壤板结的土壤调理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表土变硬的现象。导致农田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有:(1)农田土壤质地太粘,耕作层浅;(2)有机肥施用严重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3)超量和不平衡施用化肥;(4)农业机械耕作镇压;(5)塑料制品过多残留;(6)水土流失;(7)有害物质的积累。农田土壤板结造成的主要危害是:(1)导致农作物根系生长不良;(2)导致农作物植株发生缺素症,降低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据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近年来在全国的田间定位试验与调查显示,我国各主要农区广泛存在的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沟渠设施老化已经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的耕层变薄,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板结,土壤生物性状退化,土壤酸化、潜育化、盐渍化增加,防旱排涝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尤其是我国南方红黄壤区农田,由于作物复种指数高,长期超量偏施化肥,而有机肥投入不足,农田土壤酸化和土壤板结现象更为严重。
由于大气污染、过量施肥、重用轻养,导致耕地污染加剧,土壤酸化板结、活性降低,土壤调节刻不容缓,耕地修复迫在眉睫。传统意义上的土壤调理剂----石灰、过磷酸钙、钙镁磷肥,显现出功能单一、副作用大的弊端,虽调节了土壤酸度,但也形成了硫酸钙、磷酸钙等难溶解的物质,从而加速了土壤板结,使土壤失去活力。
国外对人工合成土壤调理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Bear 1951年公布了土壤调理剂Krilium的研究结果。20世纪70年代,De Boodt (1972)、Stewart(1975)开始研究以大分子聚合物为主体的土壤调理剂,然而这些调理剂因使用量大、费用高且效果不稳定而未能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土壤调理剂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其中以比利时和印度的调理剂最为成功。20世纪90年代以后,水溶性聚合物因其具有水土保持价值而重新受到重视,目前美国正在研究将阴离子聚丙稀酰胺(PAM)应用于雨养农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比利时土壤调理剂,但因其成本高而未能在我国推广应用。20世纪90年代,国外其他新型土壤调理剂也开始陆续被介绍到我国,对以PAM为作用主体的调理剂在效应和成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研制出了土面液膜等调理剂(黄鹏,2001;叶鑫等,2012)。2000年以后,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开始自主研发土壤调理剂,陆续投放市场,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如免深耕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腐殖酸土壤调理剂、夏氏蓝得土壤调理剂、四季同乐农业土壤调理剂等。但目前现有的土壤调理剂产品均存在着价格较高、使用区域局限性大、效果不稳定等一种或几种不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96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