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宽耦合系数变化范围的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42361.2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21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魏国;杨超;朱春波;汪超;逯仁贵;宋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刘景祥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耦合 系数 变化 范围 双向 无线 电能 传输 系统 电路 | ||
一种适用于宽耦合系数变化范围的双向无线电能稳定传输系统电路拓扑及控制策略,属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电能传输系统电路包括两个多谐振结构、可变频电源、状态检测和频率控制器、变频控制策略模块、耦合机构和报警装置。本发明所述基于多谐振补偿网络的变频控制策略,它适配于无线充电系统,所述基于多谐振补偿网络的变频控制策略能够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适应更大的位移偏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无线充电系统的稳定传输功率的变频控制策略,属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如手机无线充电、机器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等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随着耦合机构的空间位置偏离了最佳对准位置导致了电能传输系统耦合系数的变化,这一变化极大的降低了系统的传输功率,影响了设备的正常充电。所以现有技术对于线圈对准具有较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改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有效范围小,抗位移能力差的问题。该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多谐振补偿网络的变频控制策略。该技术将应用于手机无线充电、机器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以及双向无线电能传输当中。本发明给出了基于多谐振补偿结构的变频无线电能传输电路以及变频控制策略。本发明所述基于多谐振补偿网络的变频控制策略,它适配于无线充电系统,所述基于多谐振补偿网络的变频控制策略能够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适应更大的位移偏差。
一种适用于宽耦合系数变化范围的双向无线电能稳定传输系统电路,电能传输系统电路包括两个多谐振结构1、可变频电源2、状态检测和频率控制器3、变频控制策略模块4、耦合机构5和报警装置;一个所述多谐振结构1设置于耦合机构5的初级绕组端,并且,该多谐振结构1的两电源端与所述可变频电源2的两个供电端相连;另一个所述多谐振结构1设置于耦合机构5的次级绕组端;所述状态检测和频率控制器3的频率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可变频电源2 的频率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所述状态检测和频率控制器3的耦合状态检测端与所述耦合机构 5的耦合端相连;所述状态检测和频率控制器3的变频控制策略信号输入端与所述变频控制策略模块4的变频控制策略信号输出端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多谐振结构1采用双边LCC补偿网络结构、LCL补偿网络结构或复合串并联补偿网络结构等具有多谐振特性的补偿网络结构。
进一步地,基于双边LCC补偿网络结构的电能传输系统电路包括可变频电源UP、两个谐振电感元件L11和L12、两个谐振电容元件C11和C12、两个谐振电容元件C21和C22、耦合机构初级绕组L21、耦合机构次级绕组L22、电阻r2和负载RL、状态检测和频率控制器3和变频控制策略模块4;所述耦合机构初级绕组L21的两端分别串联一个谐振电容元件C21和电阻r2,并且,所述耦合机构初级绕组L21、一个谐振电容元件C21和电阻r2构成的串联结构与一个所述谐振电容元件C11构成一个并联谐振腔,该并联谐振腔与一个谐振电感元件L11串联,并且所述一个谐振电感元件L11与所述可变频电源UP串联;所述一个L21C11C21并联谐振腔与串联的一个谐振电感元件L11、可变频电源UP形成闭合回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423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