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驾驶员疲劳驾驶智能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43515.X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970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赵鹏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40/08 | 分类号: | B60W40/08;B60W50/14;G08B21/06;B60K28/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琪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17 | 代理人: | 伍贤喆 |
地址: | 20043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驾驶员 疲劳 驾驶 智能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全驾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疲劳驾驶智能控制方法。一种汽车驾驶员疲劳驾驶智能控制方法,包括在驾驶员面部、躯干和四肢各设置若干关键点进行标注;通过车载近红外图像传感器对所有关键点进行跟踪,通过模拟检测和深度双向LSTM神经网络,训练出对动作识别的模型,基于动作识别的模型设定危险动作;识别当前驾驶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进行匹配,如匹配出危险动作,报警器开始报警,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驾驶或休息。本发明通过在全身和面部设置关键点后,对关键点进行建模,避免了车辆行进中来回震动造成的后续判断失误,再通过动作识别的模型匹配出各个等级的危险动作,预防危险事故发生,为驾驶员安全出行提供保护,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全驾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疲劳驾驶智能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Driver Fatigue Monitor System) 是一种基于驾驶员生理反应特征的驾驶人疲劳监测预警产品,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的Attention Technologies公司推出的DD850,瑞典的SmartEye公司推出的AntiSleep系统已经商用,奔驰、沃尔沃的高端车系以及日本丰田公司在日本销售的13代皇冠也都标配瞌睡报警系统。
另外一些汽车装备的疲劳监测系统被称为“疲劳识别系统”,它从驾驶开始时便对驾驶员的操作行为进行记录,并能够通过识别长途旅行中驾驶操作的变化对驾驶员的疲劳程度进行判断。驾驶员转向操作频率变低,并伴随轻微但急骤的转向动作以保持行驶方向是驾驶精力不集中的典型表现。根据以上动作的出现频率,并综合诸如旅途长度、转向灯使用情况、驾驶时间等其他参数,系统对驾驶员的疲劳程度进行计算和鉴别,如果计算结果超过某一定值,仪表盘上就会闪烁一个咖啡杯的图案,提示驾驶员需要休息。驾驶员疲劳识别系统将驾驶员注意力集中程度作为衡量驾驶员驾驶状态的重要考虑因素,以致力于道路安全的提高。此外,只要打开疲劳识别系统,无论系统是否进行监测,系统每隔4小时都会提醒驾驶员需要休息了;但是现有的此类系统检测准确性不高,因此有时会干扰到驾驶员的正常驾驶,需要一种检测结果更加准确的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驾驶员疲劳驾驶智能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通过在全身和面部设置关键点后,对关键点进行建模,避免了车辆行进中来回震动造成的后续判断失误,再通过动作识别的模型匹配出各个等级的危险动作后进行相应的报警操作,预防危险事故发生,为驾驶员安全出行提供保护,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驾驶员疲劳驾驶智能控制方法,疲劳驾驶智能控制系统基于车载近红外图像传感器对驾驶员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识别,包括以下步骤:
S1.在驾驶员面部、躯干和四肢各设置若干关键点进行标注;
S2.通过车载近红外图像传感器对所有关键点进行跟踪,通过模拟检测和深度双向LSTM神经网络,训练出对动作识别的模型,基于动作识别的模型设定危险动作;
S3.通过人脸识别确认驾驶员身份,并储存为当前驾驶员;
S4.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实时获取的视频图像提取出关键点的信息后与危险动作进行匹配,如匹配出危险动作,则疲劳驾驶智能控制系统的报警器开始报警,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驾驶或休息,并从正常行驶状态变更为危险驾驶控制状态。
所述步骤S4中,如报警器开始报警,则同时进行人脸识别确认驾驶员身份,直到驾驶员身份与步骤S3中储存的当前驾驶员不相同,疲劳驾驶智能控制系统解除报警状态,车辆恢复为正常行驶状态。
所述危险驾驶控制状态采取的报警和控制方式包括,将危险驾驶控制状态分为若干等级,报警器针对每个等级配合不同的报警音量和音调;当处于最高等级的危险驾驶控制状态时,疲劳驾驶智能控制系统会通过CAN网络发信号给车身ECU,当车身ECU收到此信号后会主动减速,配合ADAS系统靠边停车熄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435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