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缩机加热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48742.1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58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刘克雷;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39/06 | 分类号: | F04B39/06;F04B4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杨泽;刘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机 加热 系统 方法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缩机加热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控制电路、压缩机和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分别与压缩机的绕组和检测电路连接,检测电路还与绕组连接;控制电路用于在压缩机停止工作后,向绕组提供预设频率的电压或电流,或者,向绕组中的部分绕组供电,以使绕组在停止工作的情况下温度升高;检测电路用于检测绕组两端的电压或绕组中流过的电流,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电路;控制电路还用于根据检测结果和环境温度,确定是否持续向绕组供电以使绕组持续升温;环境温度为与压缩机连接的蒸发器或冷凝器的温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加热系统,采用绕组的电压/电流检测结果来指示绕组温度,加热效果较好,保护了压缩机腔体的密闭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压缩机加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缩机加热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由冷媒和四个主要器件,即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组成。冷媒在各器件中的流动实现了空调系统的制冷。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可能适用的一种空调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的一次制冷主要包括:压缩机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并送入冷凝器中进行冷凝得到液态冷媒,液态冷媒通过节流阀流入到蒸发器中,从而在蒸发器中吸收外界环境中的热量变为低压低温气体并流回到压缩机内。
在空调系统中,当压缩机停止运行时,压缩机温度降低,可能存在冷凝器/蒸发器温度大于压缩机温度的情况,使得空调系统中的液态冷媒从冷凝器/蒸发器向压缩机内迁移,溶解于压缩机内部润滑油中。当压缩机再次启动时,压缩机内的润滑油中含有的液态冷媒被压缩,发生“液击”,将导致压缩机损坏。因此,在压缩机停机时,需对压缩机进行加热,避免液态冷媒流入压缩机中。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压缩机外侧设置柔性加热带对压缩机本体加热,使得压缩机腔体内的润滑油中无溶解的液态冷媒。但是,加热带存在可靠性低、易老化、断路难检测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缩机加热系统和方法,用于解决现有压缩机加热方法所存在的加热带存在可靠性低、易老化、断路难检测等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缩机加热系统,包括:控制电路、压缩机和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分别与压缩机的绕组和检测电路连接,检测电路还与绕组连接;控制电路用于在压缩机停止工作后,向绕组提供预设频率的电压或电流,或者,向绕组中的部分绕组供电,以使绕组在停止工作的情况下温度升高;
检测电路用于检测绕组两端的电压或绕组中流过的电流,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电路;其中,检测结果用于指示绕组的温度变化情况;
控制电路还用于根据检测结果和环境温度,确定是否持续向绕组供电以使所述绕组持续升温,其中,环境温度为与压缩机连接的蒸发器或冷凝器的温度。
上述压缩机加热系统,在压缩机停止工作时,向压缩机绕组供电,使得绕组发热,进而提高压缩机温度,避免了压缩机停止工作时压缩机温度降低导致的冷媒迁移至压缩机内的问题,通过利用铜损发热以及硅钢和转子磁钢上的铁损发热,可进一步提高压缩机升温效率;同时,考虑到绕组的阻值随着绕组的温度而变化,可设置检测电路检测流经绕组的电流或绕组两端的电压,采用电压/电流检测结果来指示绕组温度,进而可根据检测结果以及蒸发器/冷凝器的温度,来确定是否继续向绕组供电,实现了对压缩机的温度的控制,避免了绕组温度过高可能导致的绕组烧毁的问题,也可避免在压缩机腔体内部增加温度传感器,保护了压缩机腔体的密闭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绕组为三相绕组;控制电路具体用于,依次向三相绕组包括的任一两相绕组供电,并在当前通电的两相绕组的绕组温度变化量大于预设温度变化量时停止向当前通电的两相绕组供电;其中,绕组温度变化量根据绕组在开始通电时刻的温度与绕组在当前时刻的温度获得。
上述压缩机加热系统中,绕组为三相绕组,通过依次向压缩机三相绕组中的任一两相绕组供电,避免了压缩机电机转动,使得压缩机的三相绕组均匀发热,提升了压缩机的加热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487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