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降低显示器蓝光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49430.2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1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5/10 | 分类号: | G09G5/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304 | 代理人: | 孙伟峰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显示器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低显示器蓝光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TFT-LCD)的发展,液晶显示器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液晶显示器在显示图像的时候会发出蓝光,而蓝光会造成人眼的疲劳和伤害在医学领域已经达成共识。目前,市面上的小尺寸产品多采用软件控制方式的方式去减少液晶显示器发出的短波蓝光,但对于大多数小尺寸面板的软件控制方式,均会出现画面偏黄的现象,易造成少数人的恶心呕吐。因此,如何设计较好的软件控制方式去控制小尺寸面板中的蓝光的同时不引起明显的光学改变成为众多终端厂商所需要面对的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显示器蓝光的方法及装置,能够在降低显示器蓝光的同时符合人眼视觉特性。
本发明提出的具体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降低显示器蓝光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环境光的亮度;
判断所述环境光的亮度是否小于预定阈值;
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小于预定阈值,则降低显示器的蓝光比,使得所述显示器的白点坐标位于CIE色度图的黑体轨迹上。
进一步地,步骤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小于预定阈值,则降低显示器的蓝光比具体包括:
判断所述环境光的亮度是否位于第一亮度区间,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位于第一亮度区间,则将所述显示器的蓝光比降为第一比值;
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不位于第一亮度区间,则判断所述环境光的亮度是否位于第二亮度区间,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位于第二亮度区间,则将所述显示器的蓝光比降为第二比值;
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不位于第二亮度区间,则判断所述环境光的亮度是否位于第三亮度区间,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位于第三亮度区间,则将所述显示器的蓝光比降为第三比值;
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不位于第三亮度区间,则判断所述环境光的亮度是否位于第四亮度区间,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位于第四亮度区间,则将所述显示器的蓝光比降为第四比值;
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不位于第四亮度区间,则判断所述环境光的亮度是否位于第五亮度区间,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位于第五亮度区间,则将所述显示器的蓝光比降为第五比值。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位于第一亮度区间,则将所述显示器的蓝光比降为第一比值还包括将所述显示器的蓝光区域的光强降至第一光强,将所述显示器的绿光区域的光强降至第二光强;
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位于第二亮度区间,则将所述显示器的蓝光比降为第二比值还包括将所述显示器的蓝光区域的光强降至第三光强,将所述显示器的绿光区域的光强降至第四光强;
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位于第三亮度区间,则将所述显示器的蓝光比降为第三比值还包括将所述显示器的蓝光区域的光强降至第五光强,将所述显示器的绿光区域的光强降至第六光强;
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位于第四亮度区间,则将所述显示器的蓝光比降为第四比值还包括将所述显示器的蓝光区域的光强降至第七光强,将所述显示器的绿光区域的光强降至第八光强;
若所述环境光的亮度位于第五亮度区间,则将所述显示器的蓝光比降为第五比值还包括将所述显示器的蓝光区域的光强降至第九光强,将所述显示器的绿光区域的光强降至第十光强。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器中波长为430nm~480nm的区域为所述显示器的蓝光区域,所述显示器中波长为510nm~570nm的区域为所述显示器的绿光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亮度区间为300~500lux,所述第二亮度区间为100~300lux,所述第三亮度区间为50~100lux,所述第四亮度区间为10~50lux,所述第五亮度区间为0~10lux。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比值为2.93%,所述第二比值为2.56%,所述第三比值为1.94%,所述第四比值为1.44%,所述第五比值为1.0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494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