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54961.0 | 申请日: | 2017-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089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鞠玮;孙维凤;秦勇;吴财芳;申建;沈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18 | 分类号: | G06F1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致密 油储层 层理 有效性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现今地应力状态;(2)统计分析致密油储层层理缝优势方位和充填程度;(3)分析致密油储层层理缝优势方位与现今地应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并计算现今地应力在层理缝优势方位上的地应力分量大小;(4)计算致密油储层层理缝开度、密度和连通率;(5)确定影响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的因素,构建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评价指标(Ef);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评价方法,可准确定量地评价致密油储层层理缝的有效性,针对性更强、影响裂缝有效性关键参数考虑的更为全面,为致密油储层层理缝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途径,减小了致密油勘探开发的风险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致密油储层中发育构造缝、层理缝以及人工压裂缝等多种裂缝类型。目前,在致密油勘探开发实践中高度重视构造缝,认为构造缝对于致密油的富集具有重要影响。其实,层理缝对致密油的富集和开发也至关重要:层理缝不仅是致密油重要的储集空间,而且还可明显提高致密油储层的渗流能力。据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储层岩石实验测试表明,致密油储层层理缝发育样品的渗透率是无层理缝样品的3~23倍。并且,近期勘探开发实践显示,致密油富集区内的层理缝往往比构造缝更能聚集致密油资源,层理缝发育区往往会成为致密油勘探开发的“甜点区”。
致密油储层层理缝形成后,由于矿物充填等原因导致其有效性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的评价和预测对致密油储层能否获得高产和稳产至关重要。实践表明,决定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包括层理缝的开度、充填程度、密度、连通率以及现今地应力状态。
裂缝有效性分析是致密油储层评价的重要方面和有待解决的难题,但现有方法多为定性分析,或者考虑因素不够全面,无法满足致密油勘探开发的要求。另外,至今尚没有一套针对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因此,亟待开发一种定量化的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评价方法,为致密油储层评价和致密油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和参考。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的评价方法,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评价方法,可准确定量地评价致密油储层层理缝的有效性,与现有的相关技术相比,针对性更强、影响裂缝有效性关键参数考虑的更为全面,为致密油储层层理缝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途径,减小了致密油勘探开发的风险和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现今地应力状态,包括应力方向和大小;
(2)统计分析致密油储层层理缝优势方位和充填程度;
(3)分析致密油储层层理缝优势方位与现今地应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并计算现今地应力在层理缝优势方位上的地应力分量大小;
(4)计算致密油储层层理缝开度、密度和连通率;
(5)确定影响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的因素,构建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评价指标Ef,评价层理缝有效性,预测层理缝有效性规律;
所述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评价指标Ef通过以下公式构建:
Ef=M·(90-α)·f·A·ρ·C;
式中:Ef为致密油储层层理缝有效性评价指标,M为现今地应力在层理缝优势方位上的应力分量,单位为MPa,α为现今地应力方向与层理缝优势方位之间的锐夹角,单位为°,f为层理缝充填程度,A为层理缝开度,单位为mm,ρ为层理缝密度,单位为m-1,C为层理缝连通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49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平坦沙床上沙粒冲击起动的SPH数值模拟方法
- 下一篇:远程操作机器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