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感应手机夹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57463.1 | 申请日: | 2017-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85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孙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北扬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G01J1/44;G01J1/02;G01J1/04;H04M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平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松***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感应 手机 | ||
1.一种自动感应手机夹,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壳体(1)上的固定夹块(2)和活动夹块(3)、用于驱动所述活动夹块(3)的驱动系统(4)、设置在壳体(1)下端的电路板(5);
所述电路板(5)上设置有MCU控制电路(6)、红外编码发射电路(7)、红外编码接收电路(8)和马达驱动电路(9),所述MCU控制电路(6)发送信号给所述红外编码发射电路(7),所述红外编码发射电路(7)发射红外编码信号,所述红外编码接收电路(8)接收红外编码信号并将其发送到所述MCU控制电路(6),所述MCU控制电路(6)判断接收到的红外编码信号是否与发送信号一致,所述MCU控制电路(6)根据判断结果控制所述马达驱动电路(9)是否触发工作;
所述电路板(5)上还设置有光线检测电路(10),所述光线检测电路(10)用于检测光线亮度,并发送检测信号到所述MCU控制电路(6)中,所述MCU控制电路(6)根据接收到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红外编码发射电路(7)是否触发工作;
所述电路板(5)上还设置有防误触发抖动抗干扰电路(11);
所述光线检测电路(10)包括第十七电阻R17和光敏二极管D1,所述防误触发抖动抗干扰电路(11)包括第十八电阻R18和第五电容C5,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连接+5V电压,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敏二极管D1的负极,所述光敏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连接所述MCU控制电路(6)中控制芯片U1的1脚,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电路板(5)上还设置有手机充电识别电路(12),所述手机充电识别电路(12)包括第一USB连接器J1、第二USB连接器J2、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四电容C4,第一USB连接器J1的1脚和第二USB连接器J2的1脚分别连接+5V电压,第一USB连接器J1的5脚和6脚分别接地,第二USB连接器J2的4脚、5脚、6脚分别接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5V电压,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第二USB连接器J2的3脚,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接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接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USB连接器J2的2脚,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5V电压,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第四电容C4第一端连接+5V电压,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感应手机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编码发射电路(7)包括第一电阻R1、第十六电阻R16、第五三极管Q5、光电耦合器OP1的发光器,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MCU控制电路(6)中控制芯片U1的12脚,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OP1的发光器的负极,所述光电耦合器OP1的发光器的正极连接+5V电压,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5V电压,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感应手机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编码接收电路(8)包括光电耦合器OP1的受光器、第六电阻R6、第一电容C1,所述光电耦合器OP1的受光器的发射极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的13脚,所述光电耦合器OP1的受光器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OP1的受光器的发射极,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5V电压,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OP1的受光器的发射极,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感应手机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驱动电路(9)包括MOTO接线口、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七电阻R7、第十三电阻R13、第三电容C3,第二二极管Q2的基极串联第二电阻R2后连接MCU控制电路(6)中控制芯片U1的10脚,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5V电压,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串联第三电阻R3后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串联第五电阻R5后连接控制芯片U1的9脚,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5V电压,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三电容C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MOTO接线口的1脚和2脚分别连接电机,MOTO接线口的1脚串联第十三电阻R13后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MOTO接线口的2脚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MOTO接线口的3脚接地,MOTO接线口的4脚串联第七电阻R7后连接+5V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北扬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北扬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746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节的牵引机
- 下一篇:一种聚四氟乙烯预成型坯体转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