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钓鱼用纺车式渔线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58741.5 | 申请日: | 2017-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34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平山广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岛野 |
主分类号: | A01K89/01 | 分类号: | A01K89/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栗涛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钓鱼 纺车 式渔线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渔线向卷线筒的内侧侵入的防渔线脱落部件的钓鱼用纺车式渔线轮。钓鱼用纺车式渔线轮具有:转子(40),其具有圆筒部(41)和一对支承臂(42、43);卷线筒(60),其在卷线主体部(63)的前后具有前凸缘部(64)和后凸缘部(65);和防渔线脱落部件(80),其防止渔线向卷线筒(60)的内侧侵入。防渔线脱落部件(80)具有:基端部(81);连接架(82a、82c),其从基端部(81)向径向外侧延伸出;和环状部(83),其与连接架(82a、82c)的顶端连续设置。环状部(83)具有与后凸缘部(65)的内周面相向的外周面,形成于后凸缘部(65)的内周面与环状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88)向轴心(S)方向开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防止渔线向卷线筒的内侧侵入的防渔线脱落部件的钓鱼用纺车式渔线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钓鱼用纺车式渔线轮构成为,具有转子和卷线筒,通过转子的旋转将渔线卷绕于卷线筒,其中,转子由支承绕线环支承部件的一对支承臂和圆筒状部构成;卷线筒具有位于卷线主体部前后的凸缘部,并且,该卷线筒与转子的旋转联动且沿转子的旋转轴的轴心方向往复运动。并且,已知在这种钓鱼用纺车式渔线轮上设置有防渔线脱落部件,以防止渔线从卷线筒的后侧凸缘部向后方脱落。
该防渔线脱落部件已知有各种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防渔线脱落部件,公开了如下一种部件,即,该部件设置于卷线筒的后凸缘,并在其向渔线轮主体延伸出的圆筒状的裙部的后端外周部设置多个锥部和圆周槽,以防止渔线从后侧凸缘部向后方脱落。
另外,作为另一种防渔线脱落部件,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一种部件,即,该部件具有:第一环状部;第二环状部,其位于比第一环状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壁状部,其连接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和卡合突起,其在第二环状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与转子的支承臂的卡合槽卡合,该部件的第一环状部位于卷线筒的裙部的内侧,第二环状部位于比裙部的后端缘靠渔线轮主体侧的位置,且第二环状部的外周面与裙部的外周面大致共面,并且,该部件从壁状部的位置到卡合突起的基部具有轴向长度L。该部件是如下这样的部件,即,即使在渔线从卷线筒的后侧凸缘向后方脱落的情况下,该脱落的渔线也会由突出形成于第二环状部的外周面的渔线轮主体侧后端的卡合突起阻挡,在该阻挡的位置,没有可供进入到卷线筒的内部的间隙,而是存在有第二环状部的外周面,因此,能够防止渔线进入到卷线筒的内部而产生渔线缠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118918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第3761490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防渔线脱落部件中,需要进行用于在卷线筒的裙部形成多个锥部和槽部的加工,由此不仅导致成本升高,而且,防渔线脱落部件的设置使得需要相应地增大卷线筒的裙部,因此,无法使卷线筒小型化,进而无法使渔线轮小型化。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防渔线脱落部件中,构成为第二环状部的外周面与裙部的外周面大致共面,因此,裙部的后端面与壁状部之间的圆周间隙G跨整个圆周而向径向外侧开口。圆周间隙G在与卷绕渔线的卷线筒的圆周面大致平行的圆周面上开口,因此,存在如下担忧:即使是微小的间隙,渔线也可能会从该间隙进入,而成为渔线缠绕的原因。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防渔线脱落部件中,防渔线脱落部件与转子一起同卷线筒隔开微小的圆周间隙G而旋转,但是,防渔线脱落部件与卷线筒之间为迷宫结构,当发生防渔线脱落部件的旋转轴偏离等情况时,也存在卷线筒与防渔线脱落部件接触而对旋转特性造成影响的担忧。
再者,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防渔线脱落部件中,防渔线脱落部件的第二环状部从卷线筒的裙部较大地露出。一般来说,卷线筒和防渔线脱落部件的材质不同,外形也不同,因此,在设计性方面不理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岛野,未经株式会社岛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87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