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跟随工况适应策略的ACC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59622.1 | 申请日: | 2017-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56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章军辉;徐川;赵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创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14 | 分类号: | B60W30/14;B60W30/165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跟随 工况 适应 策略 acc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自动驾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ACC控制方法,具体是一种基于跟随工况适应策略的ACC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车辆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使得车辆的各方面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ACC(Adapt ive Cru i se Contro l,自适应巡航控制)是一种智能化的自动控制系统,它是在早已存在的巡航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安装在车辆前部的车距传感器(雷达)持续扫描车辆前方道路,同时轮速传感器采集车速信号。当与前车之间的距离过小时,ACC控制单元可以通过与制动防抱死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协调动作,使车轮适当制动,并使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下降,以使车辆与前方车辆始终保持安全距离,达到半自动化驾驶的效果。
现有技术中,作为一种先进的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CC自适应巡航控制旨在缓解驾驶疲劳,提升驾乘舒适性与安全性。然而对于ACC自适应巡航控制中ACC决策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问题,现有技术中往往ACC系统往往只是通过ACC控制器的一个较大的工作域进行控制,也就是ACC系统只存在一种ACC工作模式,不能根据不同的工况状况选择对应的ACC工作模式进行控制,不能满足熟练驾驶群体的跟车习惯。因此,如何通过每种工况下代价函数中诸如追踪性、燃油性、舒适性、安全性等各性能指标的约束空间的差异性,并结合熟练驾驶群体的日常驾乘习惯,设计出不同ACC工作模式下的工作域不同的ACC控制器,使得在不同的工况下选择相应的ACC工作模式,使用更加适合该工况的ACC控制器的工作域进行控制,提高用户的体验度,是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跟随工况适应策略的ACC控制方法,设计出三种工作模式的ACC,以适应熟练驾驶群体的跟驰习惯,避免了单一工作模式导致的加速无力抑或制动不足现象。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基于跟随工况适应策略的ACC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采用安装在车辆前部的雷达持续扫描车辆前方道路,定义车辆纵向相对运动状态,若车辆前方预设距离内没有前车,则采用定速巡航模式,若车辆前方预设距离内有前车,锁定目标前车,执行步骤S2;
步骤S2,采集目标前车的加速度ap,并根据目标前车加速度ap的大小,将跟随工况划分为若干种工况;
步骤S3,根据各工况下所强化的性能指标与约束空间不同,即系统工作可行域的可扩展程度不一,亦即对松弛因子松弛能力的惩罚程度不一,采用性能指标权重微校与约束空间边界松弛的策略,将ACC划分为与跟随工况对应的若干种工作模式;
步骤S4,根据驾驶群体跟驰行为习惯,采用模糊推理,建立模糊隶属度函数,确定模糊规则,实现ACC各工作模式间的切换;
步骤S5,采取加权处理方法,解决模式切换过渡区域加速度突变问题,以提升行驶舒适性,同时,引入新模式连续判定次数N,避免模式间频繁切换,使期望控制输入满足:
式中,分别为当前模式与新模式的控制输入,af,des为加权处理后的控制输入,ωi、ωj为相应模式的权重系数。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采用雷达技术对目标前车进行状态估计,估算目标前车的加速度ap,目标前车加速度ap的估算方法为:
其中,af为自车加速度,Δv为自车与目标前车的相对车速。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采用V2V技术直接获取目标前车的加速度ap。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的跟随工况包括稳态跟随工况、瞬态急加速工况和瞬态急减速工况。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的跟随工况具体划分方法为:
当ap>1.0m/s2时,跟随工况为瞬态急加速工况;
当-0.6m/s2<ap<0.6m/s2时,跟随工况为稳态跟随工况;
当ap<-2.0m/s2时,跟随工况为瞬态急减速工况。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的工作模式包括稳态跟随模式、瞬态急加速模式以及瞬态急减速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创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创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96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辅助泊车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一种行星式混合动力系统的优化控制规则提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