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抓网式舰载机拦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64832.X | 申请日: | 2017-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568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杨飏;陈壮;秦静远;黄瑞欣;喻巧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F1/02 | 分类号: | B64F1/0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高永德;李洪福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抓网式 舰载 拦阻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抓网式舰载机拦阻装置,包括:设置于航母甲板上的两条平行滑道,阻尼器和设置于舰载机尾端的弹射器;每一条滑道上设置有一个与其配合滑动的滑动小车,每一个滑动小车上方垂直固定有一个阻拦网,阻拦网的延伸方向与滑道的延伸方向相同;阻拦网铰接于滑动小车上端,滑动小车通过线缆与阻尼器连接;弹射器为能够向左右两侧弹射拦索的弹射器,且拦索射出头部设置有抓钩,抓钩与阻拦网的网孔配合抓牢;本发明是在舰载机着陆时,从舰载机的尾部同时向两侧的阻拦网水平弹射拦索,当拦索的抓钩抓扣住阻拦网时实现对接,着陆的舰载机在甲板上滑行,拦索带动阻拦网通过阻尼器耗能,从而对舰载机实现降速拦阻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舰载机降落辅助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抓网式舰载机拦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的技术中,阻拦舰载机多采用阻拦索技术,通过舰载机尾钩与阻拦索的勾连实现舰载机的阻拦。但尾钩与阻拦索的成功勾连与众多因素相关,包括:降落时机、舰载机时速及飞行员心理因素,气候因素,能见度因素等,因此尾钩与阻拦索之间的勾连往往会发生失误,无法保证舰载机的成功勾连。若舰载机尾钩不能成功勾连阻拦索,则阻拦失败,轻则飞行员进行复飞以准备进行二次阻拦,重则舰载机撞舰坠毁或复飞失败机毁人亡。
类似发明创造多集中于对舰载机着陆后阻拦索的耗能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利用液压、涡轮电力、电磁效应等方式进行能量耗散,使其带动活塞运动方法进行耗能减速,以实现对高速滑行的舰载机的减速作用。但是如果舰载机着陆后尾钩没有挂上设置与地面固定位置的拦索的话,减速装置就毫无意义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可以进行二次抓取的抓网式舰载机拦阻装置。
为达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抓网式舰载机拦阻装置,包括:设置于航母甲板上的两条平行滑道,设置于滑道下方的阻尼器和设置于舰载机尾端的弹射器;
其中,每一条滑道上设置有一个与其滑动的滑动小车,每一个滑动小车上方垂直固定有一个阻拦网,阻拦网的延伸方向与滑道的延伸方向相同;
保证阻拦网竖直状态间距满足舰载机降落所需宽度,阻拦网长度根据舰载机停靠实际滑动耗能需求而定;
阻拦网铰接于滑动小车上端,且滑动小车上设置有用于驱动阻拦网由平铺状态直至垂直于滑动小车上端面的驱动装置,滑动小车通过线缆与阻尼器连接;
弹射器为能够向左右两侧弹射拦索的弹射器,且拦索射出头部设置有抓钩,抓钩与阻拦网的网孔配合抓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舰载机未着舰时,阻拦网为倒伏状态,当舰载机靠近航母时,首先阻拦网从倒伏状态变为直立状态(在滑动小车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同时舰载机做好尾部拦索的弹射准备,舰载机上的监控雷达可测得适合弹射拦索的位置,舰载机着舰后,当舰载机滑过阻拦网时,由反馈传感器返回指令,舰载机尾部的弹射器弹射拦索,拦索的抓钩抓住阻拦网后,两者即开始协同阻拦工作,如果没有抓住,即刻开始第二次抛钩,由于网面巨大,可保证尾钩爪与网面结合。拦索抓钩抓住阻拦网后将带动滑动小车在滑道上滑动,滑动小车通过缆线连接甲板下的阻尼器以供舰载机减速降落。当完成舰载机减速降落后可将阻拦网沿滑道撤回并重新部署。
综上,本发明舰载机着舰时,将抓钩向水平两侧弹射,与跑道两侧的阻拦网相钩以达到减速阻拦的作用。与需要高精度的传统阻拦系统不同,本发明中的滑道式阻拦网拥有更大的接收面积,与机体弹射的尾钩爪能更容易地进行结合,且由于阻拦网可以沿滑道随飞机同步滑行,随时可以进行再次抛射,显著地降低了失败及二次复飞率,确保了舰载机能够安全准确地进行航母甲板着陆。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6483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