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常温下甲醛催化降解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65017.5 | 申请日: | 2017-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547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何丹农;蔡婷;袁静;赵昆峰;杨玲;金彩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34 | 分类号: | B01J23/34;B01D53/86;B01D53/7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董梅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常温 甲醛 催化 降解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常温下甲醛催化降解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催化剂以堇青石蜂窝陶瓷或活性氧化铝小球作为载体,以一定方法制备的氧化锰作为活性组分,以制备氧化锰产生的废液作为溶剂,以拟薄水铝石为助剂,经配制浆料后涂覆于载体上制备而成,其中氧化锰的负载量占载体的重量的10%,助剂拟薄水铝石占载体重量的6%。本发明所述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采用废液作为溶剂,且在抽滤后不用洗涤,一方面降低了废水的处理成本,另一方便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该催化剂制备方法简单且在常温下就能使甲醛的降解率达到10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常温下甲醛催化降解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甲醛是室内空气污染物中最常见也是毒性最大的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家具、木制品板材和填料、织物、涂料、墙纸、地毯甚至窗帘。一般新装修的房子其甲醛的含量可超标6倍以上,个别则有可能超标达40倍以上。实测数据说明,一般正常装修的情况下,室内甲醛的释放期会持续3-15年。当甲醛浓度大于 0.08m³ 就会引起喉咙不适、声音嘶哑、胸闷、气喘、皮炎等。长期、低浓度接触甲醛会引起头痛、乏力、感觉障碍、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并且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甲醛具有致癌性,长期接触甲醛会增大患上特殊癌症的几率。在大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有效去除室内空气污染物中的甲醛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
目前针对室内污染物中的甲醛主要是喷射或涂抹处理甲醛的试剂,也有利用植物的吸收作用去除甲醛,但其处理效果均一般,而且甲醛浓度的测定时间也是人工控制的,当甲醛浓度超标时人不能准确的感知到。所以近年来,空气净化设备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针对于甲醛去除的空气净化设备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甲醛去除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采用的主流技术是活性炭吸附,其中较少数公司采用光触媒(如:大金)、活性炭负载Pt催化剂(如:亚都)、纳米矿晶吸附材料(如SKG)。而活性炭吸附剂存在吸附饱和和二次污染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甲醛污染。如何在室温条件下将甲醛转化为无毒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是目前迫切需要的技术。
针对目前用于甲醛净化材料吸附易饱和,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有必要提出新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室内空气污染物中甲醛常温催化净化的催化剂。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产品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产品的应用。
本发明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常温下甲醛催化降解的催化剂,以堇青石蜂窝陶瓷或活性氧化铝小球作为载体,以一定方法制备的氧化锰作为活性组分,以制备氧化锰产生的废液作为溶剂,以拟薄水铝石为助剂,经配制浆料后涂覆于载体上制备而成,其中氧化锰的负载量占载体的重量的10%,助剂拟薄水铝石占载体重量的6%。
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价格低廉,在常温下就能使甲醛的降解率达到100%,净化效率高。
所述一定方法制备的氧化锰,该氧化锰是以高锰酸钾和草酸作为原料,以等体积的高锰酸钾溶液逐滴滴加到草酸溶液中制备而成,其中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为0.1~0.4mol/L,草酸的浓度为0.3~1.2mol/L。得到的混合溶液搅拌1~2h,抽滤,40oC过夜干燥,得到所述氧化锰。
本发明提供一种常温下甲醛催化降解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量取16ml权利要求2中抽滤得到的滤液;
第二步:称取0.6g拟薄水铝石加入上述溶液中,超声分散10~15min;
第三步:称取1g权利要求2中所制备的氧化锰加入上述溶液中,超声分散10~15min;
第四步:搅拌10~15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650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