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合梁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68651.4 | 申请日: | 2017-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29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华;彭少民;舒心平;周一平;杨建军;壮真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新华 |
主分类号: | E04C3/04 | 分类号: | E04C3/04;E04C3/07 |
代理公司: | 上海脱颖律师事务所31259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20012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构件,特别是一种组合梁。
背景技术
梁是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依据梁的具体位置、详细形状、具体作用等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大多数梁的方向,都与建筑物的横断面一致。但由于材料、生产及安装的原因,单根粱的跨度存在限制。因此需要多根粱组合后达到需要的跨度。但现有技术中的组合梁的连接结构加工不便,且加工后的节点处连接强度低,制约粱的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组装便利组合梁。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组合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设置有第一管腔;
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设置第二管腔;及
内套,所述内套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管腔内,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管腔内;所述内套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梁端部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第一管腔连通;所述内套可自所述缺口放置在所述第一管腔端部地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梁一端或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缺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梁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一底板和第一盖板;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一底板和第一盖板围成所述第一管腔;所述第一盖板长度短于所述第一底板以形成所述缺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盖板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管腔连通;所述开口沿所述第一支撑梁长度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套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固定连接之前,所述内套可沿所述第二支撑梁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腔内并可自所述第二管腔内滑入所述第一管腔内;所述内套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套为C型形状、管状、工字状或与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相同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套为包括第一平板、第一竖板和第二平板;所述第一平板和所述第二平板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竖板两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平板与所述第一盖板连接;所述第二平板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组装便利的钢结构支撑结构。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钢结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述的组合梁和立柱;所述组合梁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立柱支撑所述组合梁。
本发明中的组合粱,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和内套分别在工厂加工成型。在使用现场组装,首先将内套一部分插置在第二管腔内,另一部分露出于第二管腔。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端部对齐过程中,内套自缺口处落在第一支撑梁的第一底板上,此时内套可滑动插入第二管腔内,直至内套一端位于第一管腔内,另一端位于第二管腔内。再将内套和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使用焊接或者连接件固定连接。至此,内套将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连接。在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相互接触的端部还可以将两者焊接连接,增强节点连接强度。
本发明中的组合梁,可以预先在工厂预制,在使用现场组装,组装方便。由于在第一支撑梁端部设置缺口,方便将内套放置在便于插入第二管腔的位置。而且由于设置缺口,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更方便对齐、组装。
本发明中的组合梁既可以做为钢结构粱,也可以作为钢结构骨架浇筑混凝土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的组合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组合梁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内套放置于第一支撑梁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的内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的另一个实施例内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新华,未经李新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686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