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屏及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69440.2 | 申请日: | 2017-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28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沈奥;王帆;李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G02F1/1347;G06K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屏 终端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屏,包括图像感测模块、及依次层叠设置的接触层、第一液晶层、偏光片和发光层。图像感测模块设于发光层的内部或者发光层的外表面。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图像感测模块包括多个感测单元,各感测单元分布在相邻的发光单元之间,或者各感测单元与相邻的发光单元之间的区域相对设置。第一液晶层受控制电路的驱动,且与偏光片耦合,能够在全部透光状态和阵列小孔状态之间切换,处于阵列小孔状态时,第一液晶层形成阵列分布的透光孔。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本发明实施例利于小孔成像的原理实现将图像感测模块集成在显示屏内,在显示屏上实现图像采集功能,又不影响显示功能,可以提高屏占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指纹检测功能的显示屏及终端。
背景技术
指纹识别是当前终端设备的重要应用和体验。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指纹识别模块设置在显示屏的非显示区,导致屏占比受限。如何提升屏占比,如何将指纹识别模块集成在显示屏的显示区域,且能抑制杂散光干扰,实现指纹清晰成像为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业界的研究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和终端,在显示屏的显示区域内集成了指纹识别模块,能够实现指纹清晰成像,提升屏占比。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屏,包括图像感测模块、及依次层叠设置的接触层、第一液晶层、偏光片和发光层;所述接触层为所述显示屏的外表面,用于接受目标体的接触;
所述图像感测模块设于所述发光层的内部和/或所述发光层的外表面,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发光单元,所述图像感测模块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感测单元,各所述感测单元分布在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或者各所述感测单元与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区域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液晶层受控制电路的驱动,且与所述偏光片耦合,能够在全部透光状态和阵列小孔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液晶层处于所述全部透光状态时,所述发光单元发光用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所述第一液晶层处于所述阵列小孔状态时,所述第一液晶层形成多个阵列分布的透光孔,所述发光单元所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透光孔照亮所述目标体,所述光线经所述接触层的反射和散射后再经过所述透光孔,将所述目标体的信息传送至所述感测单元。
具体而言,处于所述阵列小孔状态时,在垂直于第一液晶层的方向上,所述透光孔分别正对所述感测单元和所述发光单元。
本发明实施例将图像感测模块设于所述发光层的内部和/或所述发光层的外表面,利用第一液晶层受控制电路的驱动且与偏光片耦合,能够在全部透光状态和阵列小孔状态之间切换,以使得显示屏可以实现显示功能,同时也能够实现采集目标体信息的功能,即指纹采集功能。将指纹采集功能集成在显示屏的显示区域,能够提升显示屏的屏占比。而且,第一液晶层在阵列小孔状态时,第一液晶层与偏光片及感测单元共同形成图像采集模块,利用发光单元照亮目标体,透光孔形成小孔成像原理,使得发光单元的光线穿过透光孔、经所述接触层的反射和散射、再经过所述透光孔传送至感测单元,从而,将所述目标体的信息传送至所述感测单元,这种方式的图像采集能够抑制杂散光干扰,清晰度高。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偏光片和所述发光层之间的第二液晶层,所述第二液晶层受控制电路的驱动,且与所述偏光片耦合,能够在全部透光状态和孔径光阑状态之间切换,处于孔径光阑状态时,所述第二液晶层形成多个阵列分布的透光区,所述透光区的中心与对应的所述透光孔的中心及对应的所述感测单元的中心共线。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液晶层形成的孔径光阑状态有利于够抑制杂散光干扰,促进成像更清晰。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层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及夹设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光源层,所述感测单元和所述发光单元分布在所述光源层。本实施方式将感测单元集成在发光层的内部,在制作发光层的同时,将感测单元间隔设置与发光单元之间,不影响发光层本身的功能,还使得发光能能够增加图像采集的功能。而且集成化的设计,更有利于显示屏层结构薄型化发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694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