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液滴生成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74976.3 | 申请日: | 2017-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46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荆高山;郭永;王博;苏世圣;白宇;朱修锐;付明珠;祝令香;刘宝霞;杨文军;王勇斗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B01L7/00;C12M1/00;C12M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0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液滴 生成系统 加样 芯片 部件固定 部件设置 交叉污染 批量加工 生成单元 收集单元 收集装置 微米量级 样品加样 水包油 油包水 均一 心孔 液滴 并行 配合 | ||
1.一种微液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液滴生成系统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部件是微液滴生成芯片,用于微液滴的生成;所述第二部件是微液滴样品加样和生成微液滴收集装置,用于第一部件的油相样品和水相样品的加样以及生成的微液滴的收集;
所述微液滴生成芯片包括有一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用于所述微液滴生成芯片制备过程中注入注塑料以及批量化生产过程中微液滴生成芯片的转运;所述中心孔两侧以中心孔为中心设置一个或多个微液滴生成单元,每个微液滴生成单元独立地生成微液滴;和
所述第二部件设置有与每个所述微液滴生成单元相配合的微液滴加样和收集单元,每个微液滴生成单元与其相对应的微液滴加样和收集单元配合进行微液滴的加样、生成和收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液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通过点胶方式或超声焊接方式密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液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分别通过一体注塑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液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是热塑性材料,优选为聚碳酸酯材料、环烯烃共聚物或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聚丙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液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设置有四个、八个或十二个微液滴生成单元;和所述第二部件设置有相应的四个、八个或十二个微液滴生成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液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液滴生成单元包括一个油相样品入口、一个水相样品入口、油相样品管路、水相样品管路、一个微液滴生成区和一个生成微液滴出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液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相样品管路和/或所述水相样品管路是远离所述中心孔的弧形管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液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液滴生成单元包括二个油相微管路和一个水相微管路,或一个油相微管路和二个水相微管路;所述油相微管路和所述水相微管路形成十字交叉结构,用于形成微液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液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相样品入口之后的管路中设置有回型流阻区,油相样品流过所述回型流阻区后,分成两路分别进入油相样品管路,生成“油包水”微液滴;或者所述水相样品入口之后的管路中设置有回型流阻区,水相样品流过所述回型流阻区后,分成两路分别进入水相样品管路,生成“水包油”微液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液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相样品管路设置有油相样品过滤区和/或所述水相样品管路中设置有水相样品过滤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液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相样品过滤区和/或所述水相样品过滤区分别是一组柱状阵列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液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液滴生成单元还包括在所述微液滴生成区和所述生成微液滴出口之间的微液滴生成观察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液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件上方设置有油相样品加样槽、油相加样通孔、水相样品加样槽和水相加样通孔,其中所述油相加样通孔和所述水相加样通孔分别设置在所述油相样品加样槽和所述水相样品加样槽底部中,所述油相样品和所述水相样品分别通过它们进入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下方设置有样品收集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微液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相样品加样槽和所述水相样品加样槽的容积分别为1~900微升,优选为5~500微升,更优选为100~200微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未经北京新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7497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