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伏接线盒连接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75732.7 | 申请日: | 2013-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458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朱保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保生 |
主分类号: | H01R13/405 | 分类号: | H01R13/405;H01R13/46;H01R13/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线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接线盒连接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伏接线盒连接器。
背景技术
如图1,现有的用于光伏接线盒连接器的电缆接头包括:公母连接头螺母、防松夹爪、T形密封圈、铜插件、连接插头和连接插座,所述铜插件包括铜插孔、铜插头和线缆,所述铜插孔和铜插头通过剥去线头的电缆压接,所述铜插件一头按顺序穿过公母连接头螺母、防松夹爪、T形密封圈和连接插座,所述铜插件另一头按顺序穿过公母连接头螺母、防松夹爪、T形密封圈和连接插头,所述连接插头和连接插座由超声波焊接接入塑料止退圈。T形密封圈和装有塑料止退圈的连接插头和连接插座配合。所述连接插座和连接插头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所述连接插头和铜插孔的接触面位置还设有香蕉插。
上述现有的用于光伏接线盒连接器,在安装、运输、使用以及人为转动电缆、拖拉电缆时,易发生电缆松动、拔出连接器的电缆接头,导致连接器因湿漏电而失效,甚至发生触电事故危及生命,直至光伏电站瘫痪。
现有技术也存在将所述铜插孔或铜插头与接线盒外部的电缆线连接后,注塑封装于一本体内,然后将该本体设于一插件套内。该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生产周期较长,导致生产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拉拔力较大、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的光伏接线盒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伏接线盒连接器,其包括:后端连接有电缆的金属电极设于一接头主体中,穿设在上述电缆上的一收紧螺母螺纹连接在上述接头主体的后端;一限位套支撑于所述金属电极与收紧螺母之间,以防止所述金属电极从上述接头主体 中拉出。
所述限位套包括:环形套和沿着环形套的侧壁轴向延伸出的支柱,支柱的前端具有向径向延伸的加强块,该加强块嵌入所述金属电极后端的缺口中,形成在连接器内部金属电极通过电缆限位套与锁紧螺母的整体支撑。
在所述收紧螺母内,限位套的后端设有套设于所述电缆上的护线套压紧组件;限位套、护线套压紧组件设于所述金属电极与收紧螺母之间并形成整体支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获得的技术效果:(1)本发明的限位套由一体的支柱和环形套构成,其采用高强度、高电器性能塑料制造。该限位套支撑于连接器中的金属电极的尾部和电缆护套压紧圈组合件之间,支柱顶住连接器的金属电极后端的半圆缺口处,环形套顶住电缆护套压紧圈组件,形成在连接器内部金属电极通过电缆限位套与锁紧螺母的整体支撑。安装本发明的连接器,电缆拉拔力在400N.m以上(即接头主体与电缆之间的拉拔力在至少400N.m时,仍可避免所述金属电极从上述接头主体中拉出),从根本上保证了拉拔力大于电缆芯和金属电极端子的咬合力,确保永久避免由于限位问题导致电缆松动和拔出。(2)本发明的电缆接头拉拔力较大、安全性较高,可以避免由于连接器在安装、运输、使用以及人为转动电缆、拖拉电缆发生电缆松动、拔出,导致连接器湿漏电而失效,甚至发生触电事故危及生命,直至光伏电站瘫痪的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光伏接线盒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的附图标记:1、公母连接头螺母,2、防松夹爪,3、T形密封圈,4、塑料止退圈,5、铜插孔,6、香蕉插,7、连接插头,8、O型密封圈,9、连接插座,10、铜插头;
图2为本发明的光伏接线盒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限位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本实施例的光伏接线盒连接器包括:后端连接有电缆13的金属电极11设于一接头主体12中,穿设在上述电缆13上的一收紧螺母14螺纹连接在上述接头主体12的后端;一限位套15支撑于所述金属电极11与收紧螺母14之间,以防止所述金属电极11从上述接头主体12中拉出。
所述限位套15包括:环形套151和沿着环形套151的侧壁轴向延伸出的支柱152,支柱152的前端具有向径向延伸的加强块153,该加强块153嵌入所述金属电极11后端的缺口110中。
在所述收紧螺母14内,限位套15的后端设有套设于所述电缆上的护线套压紧组件16;限位套15、护线套压紧组件16设于所述金属电极11与收紧螺母14之间并形成整体支撑,在接头主体12与电缆13之间的拉拔力在至少400N.m时,仍可避免所述金属电极11从上述接头主体中拉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保生,未经朱保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757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