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分类器主客观融合的生理信号情感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77252.4 | 申请日: | 2017-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4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叶宁;赵佳文;黄海平;王娟;王汝传;汪莹;徐叶强;张力行;程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A61B5/16;A61B5/0205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32207 | 代理人: | 李吉宽 |
地址: | 2100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分类 主客观 融合 生理 信号 情感 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情感认知计算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多分类器主客观融合的生理信号情感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人们对计算机的智能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能力要求计算机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并且能够智能化的理解、表达人的情感,从而使计算机用户在一种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中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
随着用户体验经济的到来,人们对于产品的关注重点不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性、稳定性与安全性,而根本更多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满足感,也就是所谓的良好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受主观影响,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不同的产品可以刺激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此时用户的情感状态最能代表其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
情感分析包括主观分析法和客观分析法,客观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生理指标、表情、语音特征等客观数据的分析来识别用户的情感特征。主观分析主要以自我报告或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目前,对于研究情感与能够反映其特征的客观数据的对应关系,我们大都选用单一的生理指标、语音信息、表情特征来进行分析,但却忽略了个体的主观感受这一重要因素,因此情感的识别率可能比较低。另外,人的生理信号主要是受人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支配,而不受人的主观控制;个体的主观感受可以通过个体本人直接表达出来,融合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情感决策结果能更高效地识别出被试者当下的情感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多分类器主客观融合的生理信号情感识别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用户在产品体验过程中的情感状态。与很多已研究出来的单一的情感识别相关方法不同,本方法是采用SVM分类器分别对两种生理信号(心率、皮肤电)特征进行情感识别,在此基础上采用填写中文版的PAD情绪量表问卷形式融合主观表达这一辅助因素,最后通过粒子群算法对这三类决策结果进行权重的寻优,并进行权重赋值,最终融合这三类决策结果得到最后的情感识别结果。使用本发明提出的新方法可以有效识别情感状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多分类器主客观融合的生理信号情感识别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用户对产品进行使用感体验,并在体验完后根据自己体验过程中的情感状态填写一份中文版的PAD情绪量表问卷;
步骤二:采集用户在产品体验过程中的心率和皮肤电信号,并对这两种客观的生理信号进行处理以及特征提取;
步骤三:将提取到的心率特征和皮电特征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进行训练和识别,同时,将用户填写的中文版的PAD情绪量表问卷所得到的三个维度的值也用于PAD模型分类的训练;
步骤四:对步骤三中的每个分类器的识别结果采用目标类别的概率形式表示,并对每个分类器下每种目标类别的识别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
步骤五:对每个分类器进行权重赋值,将权重看作粒子,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权重进行寻优;
步骤六:融合三个分类器对于不同情感类别的识别结果,将识别率最大的那一类情感作为最终的情感状态。
进一步,上述步骤四中,所述归一化处理的算法为Ek(x)=(Pk(C1|x),Pk(C2|x),...,Pk(CM|x)),
其中,
k∈(1,2...K);P(Ct|x,Ek)表示第k个分类器将生理信号或主观表达样本x识别为Ct类情感的概率,其取值范围是[0,1];表示M(M=4)类情感类别,分别是高兴,悲伤,愤怒和恐惧;因此,可得到多分类器的决策矩阵为:
进一步,步骤五中,上述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权重进行寻优是指寻找到最优的权重值ω,使得J(ω)最大化,其中,ω=(ω11,ω21,…,ωk1,…,ωkt,…ω1m,…,ωkm),表示第i个训练样本的真实情感类别,表示分类器输出的第i个训练样本的情感预测类别,N表示训练样本个数,粒子群算法输入为决策矩阵训练样本的真实情感类别粒子的惯性权重α,学习因子β1,β2,粒子数目S,最大迭代次数Q,识别率阈值η,粒子群算法的输出为最优权重系数ω,具体的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772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