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常温催化氧化降解VOCs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80275.0 | 申请日: | 2017-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30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丁辉;王路路;邢中鹏;王宪琴;李路军;赵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72;B01D53/7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201 | 代理人: | 王丽英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常温 催化 氧化 降解 vocs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气污染控制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常温催化氧化降解VOCs工艺。
背景技术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所谓的VOCs,是指常温下饱和蒸气压大于133.3Pa、常压下沸点小于等于260℃的一类化合物。VOCs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VOCs主要来源于装修材料、黏合剂、建筑材料、化工和石化废气印刷工业等。VOCs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危害表现在:1)会对人体造成刺激性影响。若人体长期接触较高浓度的VOCs,容易发生病变,甚至癌变;2)在光的照射下容易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如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道粘膜, 或引起头痛、二通肺功能异常、呼吸障碍、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等;3)易燃、易爆。此外, 生产车间存在一定浓度的VOCs时,会给企业带来安全隐患;4)某些卤代烃,如氟氯烃和氟氯碳化物,会破坏臭氧层,还会导致白内障患以及人类皮肤癌病率的增加。5)VOCs是PM 2.5 的前体物质,VOCs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VOCs污染的治理技术主要分为回收技术和销毁技术两大类,回收法主要包括活性炭吸附法、冷凝法、溶液吸收法及膜分离等常见的技术;销毁法主要包括直接燃烧、催化燃烧、生物降解、等离子体氧化以及光催化氧化法等常见的技术。目前,针对VOCs降解普遍使用的是蓄热式催化燃烧技术,蓄热式催化燃烧法能取得较好的去除率,但往往需要高温(一般300℃以上),能耗高,而且易产生副产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蓄热式催化燃烧法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常温催化氧化VOCs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常温催化氧化VOCs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气,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流量为100-2500mL/min的臭氧与流量为100-1000mL/min的氮气缓冲气混合后与流量为 1-30mL/min的含VOCs氮气和流量为1-50mL/min的含有水蒸气的氮气一起进入混合器内进行混合,所述的臭氧浓度为200ppm-2000ppm,混合器内VOCs的浓度为100ppm-1000ppm;
(2)催化氧化反应,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在混合器中的气体混合完全后从反应器下部进入反应器内装有催化剂的反应管内,然后从反应管上部排出;反应器温度控制为0~50℃,压力控制为0.1~0.2MPa,湿度控制为10~50%;
(3)将反应器上部排出的反应完全的气体分为两路,一部分直接通到气相色谱仪内进行在线检测,另一部分经过处理达标后排空。
1、本发明方法采用常温催化氧化对VOCs进行降解,能够实现高效、快速、安全、低能耗地降解VOCs。
2、整个处理系统使用范围广,可对多种VOCs进行常温催化氧化价,为工业上大规模地应用和推广打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方法一种用于常温催化氧化降解VOCs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常温催化氧化降解VOCs气体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本发明的常温催化氧化降解VOCs装置,其气体流程见图2。
本发明的一种常温催化氧化VOCs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气,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流量为100-2500mL/min的臭氧与流量为100-1000mL/min的氮气缓冲气混合后与流量为 1-30mL/min的含VOCs氮气和流量为1-50mL/min的含有水蒸气的氮气一起进入混合器内进行混合,所述的臭氧浓度为200ppm-2000ppm,混合器内VOCs的浓度为100ppm-1000pp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从氮气供气源流出的氮气分为三路,第一路氮气缓冲气进入臭氧管线与臭氧混合后进入混合器8、第二路氮气进入VOCs吹脱瓶7与VOCs混合形成含有VOCs的氮气后进入混合器8,第三路氮气进入水汽鼓泡瓶6与水蒸气混合形成含有水蒸气的氮气后进入混合器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02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均质压力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自动配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