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除霾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81940.8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1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杨宏伟;杨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宏伟;杨昊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3/16;B01D47/02;C02F1/66;C02F10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40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净化空气 气溶胶 微颗粒 风源 充分接触 分离空气 碱性水雾 交叉布置 空气对流 立式装置 生活环境 水分挥发 酸性物质 雾化喷头 吸热原理 中和酸性 逐渐增加 出风口 酸碱性 通风道 加湿 粘附 生产 吸收 | ||
一种能够彻底分离空气中微颗粒、气溶胶、酸性物质并一定程度遏制热岛效应,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空气湿度,吸收大气中已有热能的装置。它是由多种雾化喷头生成的碱性水雾,在通风道中与出风口处与风源送来的被净化空气充分接触,加湿并粘附各种微颗粒、气溶胶,同时中和酸性颗粒的办法,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利用卧式与立式装置的交叉布置,风源形成的空气对流,水分挥发吸热原理,遏制热岛效应以及空气中热能逐渐增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可根据不同的区域、场所、需求改变本装置的尺寸、固定方式、水溶液的酸碱性,以达到针对性除霾,改善空气质量的目标。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分利用水的加湿、粘附作用,吸热蒸发,酸碱中和以及空气对流等共同作用,逐步并彻底分离空气中的微颗粒、气溶胶、酸生颗粒物质,净化室内外空气、遏制热岛效应并吸收空气中已存在热能的一种装置。
技术背景
目前市场上对于空气净化主要是采取吸附方式并针对室内,会出现大量的吸附网需要二次处理,于整个空气质量作用不明显,其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热岛效应越来越多的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随着天然气的普遍使用,燃烧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质也会降低空气质量,增加酸雨出现的概率,最后,市场上针对企业的除尘设备的高运营成本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彻底净化空气,遏制热岛效应对生活的影响,降低酸雨出现的可能性,本发明提供了卧式和立式两种除霾装置,用于改变空气质量,提高生活舒适度,降低有害降水对土壤及作物的破坏程度,而且,装置运行过程中,还可以部分吸收空气中的热能以降低空气中热能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发明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风源将空气送入通风道中,通风道中的各雾化喷头与水泵连接,产生半密闭水帘,使得与风源送来的空气充分接触,加湿并粘附空气中微颗粒、气溶胶,并溶解空气中酸性颗粒,在卧式装置出风口处的水帘墙与气泡发生器连接,产生大量不断破碎的气泡,进一步加湿并粘附微颗粒、气溶胶,吸收空气中的酸性物质,立式装置中,在储水槽的表面产生大量不断破碎的气泡,进一步加湿并粘附微颗粒、气溶胶,溶解酸性物质,储水槽中水溶液PH值保持在7-8.5 之间,用来中和溶解的酸性物质,阻隔网用来阻止影响水泵与气泡发生器正常运行的漂浮物进入到储水槽内部,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
本发明有益效果为:
1.将卧式装置布置于道路的两侧,使得在净化空气的同时,将运动扬尘在较低的高度被彻底清除,并避免部分落叶被运动物体碾压成微颗粒及落叶表面吸附的微颗粒漂浮到空气中,还可以部分的清除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微颗粒,需要注意送风方向与运动方向、季风的相互作用,保证足够的进风量。
2.由于秋收季节,随着大量的农作物被粉碎收割,附着在农作物表面的大量灰尘以及因粉碎出现的微颗粒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所以根据农机的体积,调整该装置的体积并固定在农机上,可清除此过程出现的大量粉尘。
3.将此装置固定在可移动车辆上,用来清除土方、煤炭在储存与装卸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并可根据空气质量的高低移动作业。
4.由于立式装置需要的地表面积稍小,可方便安装到中央空调的入风口处,并对净化过的空气除湿以得到高质量空气,提高办公区的舒适度。
5.该装置的家庭化,可以净化室内空气,由于甲醛可以溶解于水,所以室内的微颗粒、甲醛可以同步处理,而且低成本,没有二次购置费用,节省了生活开支。
6.该装置的微型化,可直接安装在车辆上,用以大部分清除由于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微颗粒、部分运动扬尘。
7.在热岛效应明显的人口聚集区,由于建筑物的高低不同,可将卧式装置与立式装置交叉使用并布置于建筑物顶部及空闲地表,形成高低有序的净化层,由于装置运行过程中产生空气对流以及对空气含水量增加,使得该区域生活舒适度增加,并遏制了热岛效应带来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宏伟;杨昊,未经杨宏伟;杨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19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