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洋川芎内酯Ⅰ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82169.6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94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陈雏;吴燕;李彬;杜蕾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D307/88 | 分类号: | C07D307/88 |
代理公司: | 成都玖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8 | 代理人: | 胡琳梅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川芎 内酯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洋川芎内酯Ⅰ的制备方法,属于中药成分制备技术领域,其方法是以含藁本内酯的提取物为原料,在碱性含水溶剂中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加热反应后,反应液经萃取、柱层析分离,即得到洋川芎内酯Ⅰ纯品;本发明含藁本内酯的提取物为原料,通过化学转化与色谱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制备洋川芎内酯Ⅰ,具有工艺简便、溶剂消耗少、收率高的特点,适合大量制备高纯度的洋川芎内酯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成分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洋川芎内酯Ⅰ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洋川芎内酯Ⅰ(senkyunolide Ⅰ)为淡黄色油状物,属于天然苯酞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伞形科植物,如川芎(
洋川芎内酯Ⅰ的化学结构如下:
。
据报道,洋川芎内酯Ⅰ是中药川芎和当归的活性成分之一,且能透过血脑屏障,可降低热板法小鼠痛阈,抑制冰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对偏头痛大鼠体内一氧化氮(NO)、5-羟色胺(5-HT)、降钙素相关肽(CGRP)及β-内啡肽(β-EP)等与偏头痛发作密切相关的内源性物质具有调控作用。因此,洋川芎内酯Ⅰ 对偏头痛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洋川芎内酯Ⅰ 还能够减轻红细胞变形性损伤,降低红细胞聚集性;降低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脑干中的一氧化氮含量,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所以,基于目前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洋川芎内酯Ⅰ的需求很大。
然而,天然植物所含的洋川芎内酯Ⅰ含量很低,在川芎、当归中的含量通常小于0.1%(w/w),比如,刘金亮等“HPLC测定不同采收期川芎药材中5种药效成分的含量”报道川芎药材中洋川芎内酯Ⅰ含量为0.58 mg/g,即0.058%(w/w)。田璐等“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川芎、当归饮片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报道24批次川芎饮片中洋川芎内酯Ⅰ含量为1.09~3.34 mg/g,26批次当归饮片中洋川芎内酯Ⅰ含量为0.04~0.77 mg/g。
目前分离制备洋川芎内酯Ⅰ的方法主要有反复柱层析、制备薄层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高速逆流色谱等等,这些方法都存在不同的缺点:
比如,中国专利CN200910200693.8公开了一种从当归提取物中制备洋川芎内酯Ⅰ的方法,以当归药材为原料,依次采用了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等分离技术,其步骤繁琐、有机溶剂消耗量大,最终收率仅为0.07%~0.09%。
中国专利CN 104003963 A采用高速逆流色谱进行制备,采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于设备要求高,投入大。
综上,目前大量制备洋川芎内酯Ⅰ存在消耗原料多、收率低、试剂耗量大、工艺繁复等困难,不利于工业化生产。而洋川芎内酯Ⅰ的来源有限、制备困难限制了对其的深入研究及新药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洋川芎内酯Ⅰ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洋川芎内酯Ⅰ的制备方法,以含藁本内酯的提取物为原料,在碱性含水溶剂中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加热反应后,反应液经萃取、柱层析分离,即得到洋川芎内酯Ⅰ纯品。
上述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即OXONE,其化学式为 2KHSO5 · KHSO4 · K2SO4。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含水溶剂选自水-四氢呋喃、水-1,4-二氧六环、水-丁酮、水-丙酮、水-甲醇、水-乙醇、水-异丙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未经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21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交通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 下一篇:基于区域控制的智能交通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