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镍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材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84219.4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045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郭新立;祝龙;陈忠涛;刘园园;赵丽;张伟杰;刘闯;金开;殷亮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16/26 | 分类号: | C23C16/26;C23C16/02;C25D3/12;C23F17/00;C22F1/10 |
代理公司: | 32204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8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烯 镍纳米粒子 复合材料 制备 泡沫镍基体材料 泡沫镍基体 泡沫镍 催化 机械性能 化学气相沉积 硫酸混合溶液 超级电容器 恒电流沉积 化学稳定性 泡沫镍材料 传感性能 电学性能 工艺步骤 工作电极 基体材料 纳米粒子 染料吸附 协同效应 电解液 硫酸镍 潜在的 传感 均一 团聚 电池 生长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镍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复合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工艺步骤:1.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泡沫镍基体上生长一层石墨烯,制备出石墨烯‑泡沫镍基体,2.以上述石墨烯‑泡沫镍基体材料为工作电极,硫酸镍‑硫酸混合溶液为电解液,进行恒电流沉积,就得到镍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复合材料。所制备的镍纳米粒子大小均一,稳定地分布在石墨烯‑泡沫镍基体材料表面,不易团聚,由于镍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纳米粒子活性,催化,传感性能,大的比表面积等,石墨烯‑泡沫镍材料作为基体材料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电学性能,化学稳定性,这种复合材料充分利用了二者的协同效应,在催化,传感,超级电容器,电池,染料吸附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镍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复合材料的方法,属于材料化学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镍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纳米粒子活性,大的比表面积,近些年来被用于催化、传感、电化学储能等领域用于取代贵金属材料。石墨烯由于其大的比表面积、高的导电性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成为负载镍纳米粒子的理想载体。利用两者的协同效应使得复合材料在催化、传感、电容器、电池,染料吸附等领域被开发利用。目前镍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主要集中于将镍纳米粒子修饰于碳纳米管上,或者利用化学法修饰在氧化还原方法制备的石墨烯上,这些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大多是以溶液、粉末等形式存在,回收再利用困难,或者不回收再利用,造成资源浪费。我们采用CVD法制备的石墨烯-泡沫镍为基体材料,其导电性好,机械性能优异,克服了上述方法带来的弊端,制备的复合材料回收利用容易。
在纳米粒子的使用过程中,其尺寸、形态、分布、稳定性都会对该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通过合理地控制工艺条件,制备出尺寸均一,分布均匀,稳定性良好的复合材料。该材料在催化,传感,电容器,污染物吸附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方法工艺简单,参数容易控制、成本低,重复性强,绿色环保,复合材料均匀稳定。镍纳米粒子均匀分布在石墨烯-泡沫镍基体表面不易团聚,充分利用石墨烯、镍纳米粒子的协同效应,所制备的复合材料活性位点多、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导电性好,在催化、气体传感、染料吸附、电容器、电池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镍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将覆盖上石墨烯的泡沫镍作为工作电极,在硫酸镍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进行恒电流沉积,制备出尺寸和分布都均匀的镍纳米粒子。本方法没有复杂的工艺步骤和各种化学试剂的使用,参数易控制,成本低、操作简单易行、效率高、可以稳定大量制备。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制备镍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泡沫镍的清洗:将泡沫镍分别用丙酮、乙醇、去离子水各清洗,以去除表面氧化物层,再用N2吹干;
b.泡沫镍的热处理:将清洗后的泡沫镍放入加热炉石英管内抽真空,排除管内的空气,通入Ar和H2,升温至900℃-1000℃,并在此温度下退火;
c.制备石墨烯-泡沫镍:通入CH4和H2生长石墨烯,生长后断开CH4,并快速降温,等加热炉冷却到室温后取出样品,得到覆盖上石墨烯的泡沫镍材料;
d.硫酸镍-硫酸混合溶液的配制:分别配制硫酸镍溶液和硫酸溶液,将硫酸溶液缓慢加入硫酸镍溶液进行均匀混合;
e.镍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的制备:以上述制备的石墨烯-泡沫镍为工作电极,上述配置的硫酸镍-硫酸混合溶液为电解液,进行恒电流沉积,就得到镍纳米粒子-石墨烯-泡沫镍复合材料。
其中:
步骤b中,通入Ar流量为100-150sccm,通入H2流量为20-50sc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42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23C 对金属材料的镀覆;用金属材料对材料的镀覆;表面扩散法,化学转化或置换法的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注入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一般镀覆
C23C16-00 通过气态化合物分解且表面材料的反应产物不留存于镀层中的化学镀覆,例如化学气相沉积
C23C16-01 .在临时基体上,例如在随后通过浸蚀除去的基体上
C23C16-02 .待镀材料的预处理
C23C16-04 .局部表面上的镀覆,例如使用掩蔽物的
C23C16-06 .以金属材料的沉积为特征的
C23C16-22 .以沉积金属材料以外之无机材料为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