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鳝‑虾‑鳖共作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86207.5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73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周文宗;沈国辉;田志慧;吕巍巍;袁泉;黄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K61/10;A01K61/59;A01K6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容慧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87 | 代理人: | 张竹梅 |
地址: | 201403 上海市奉贤区金齐路1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稻 鳖共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养结合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稻-鳝-虾-鳖共作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稻田养殖面积已达200万公顷左右,如“虾稻共作”、“稻鳖共作”、“稻鳅 共作”、“稻蟹虾鱼共生”、“稻田养鸭”和“稻田养蛙”等,特别是稻虾共(连)作占了 较大的比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稻渔共作系统化、模型化、定量化不够,规律 性的认识和机理性的研究少,基本上停留在生产经验阶段;养殖品种比较单一,多样性 低,经济效益差;水肥配套技术缺乏,专用饲料较少;经济适用的病、虫、草、鸟害等 绿色防控技术缺乏集成创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鳝-虾-鳖共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稻田环形沟内放置大聚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4月或者8月投放小龙虾 (Procambarus clarkii)苗种,5月投放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苗种和中华圆田螺 (Procambarus clarkii)(作为中华鳖的活饵),6月底-7月上旬投放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苗种,进行饲料投喂,6月初或者10月初捕捞小龙虾,11-12月捕捞黄鳝、中华鳖。
具体的说,一种稻-鳝-虾-鳖共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稻田田间工程建设:每块稻田面积为5-20亩,在稻田四面均匀开挖未完全闭合的 环形鱼沟,环形鱼沟上宽2-3米,下宽1-2米,沟深60-100厘米(水平面以下);开挖出来 的泥土筑田梗,田埂宽2米,高1米(水平面以上);四面未闭合部分为5-10米,利于大型 机械进出方便;进、排水口用混凝土砌好,架上铁丝网或20目绢网,以防水生动物逃逸, 并且在田埂四周安插50-60厘米的硬质钙塑板或者镀锌铁皮作为防逃板;在环形沟内,每 10-30米放置一堆圆形的大聚藻,圆形大聚藻直径为20-50厘米,并且用直径2厘米、长度 100厘米的毛竹从大聚藻中心位置插入泥土加以固定;
2)苗种放养:苗种放养前半个月,环形鱼沟用生石灰(20克/公斤)化水泼洒消毒, 保持水深50-80厘米;4月或者8月投放小龙虾苗种,每亩稻田放养小龙虾10-30公斤,4月 投放的小龙虾规格为2-5克/尾,8月投放的小龙虾规格为10-30克/尾;5月投放中华鳖苗种, 每亩稻田放养中华鳖10-30只,规格为200克-500克/只,同时搭配放养中华圆田螺,每亩 稻田放养中华圆田螺10-30公斤,规格为5-10克/个;6月底-7月上旬天气晴好时投放黄鳝 苗种,鳝种就近收购,运输时间越短越好,鳝种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相近, 每尾重30-100克,每亩稻田放养鳝种5-20公斤;所有种放养时用10g/m3聚维酮碘浸洗消 毒10分钟左右。
3)饲料投喂:小龙虾放养后即开始投喂配合饲料,饲料均匀投喂在环形沟内大聚藻 之外的水面上,每2天在下午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小龙虾体重的2%-5%;黄鳝苗种投 放后,将黑光灯或太阳能灯引诱的昆虫投放到圆形大聚藻的中间位置,每3-5天投喂一次, 每次投饲量为黄鳝体重2%-8%;
水稻栽培与日常管理:水稻应选择生长期长、抗病害、抗倒伏的品种;在水分管理 上坚持早期浅水位(5-10厘米)、中期深水位(15-30厘米)、后期正常水位(5厘米以下);
采用黑光灯或太阳能灯引诱害虫的方法以及选择生物农药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坚 持早、晚巡查,观察水生动物生长、防逃设施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大雨天做好 防洪、防逃工作;
4)水生动物捕捞:6月初(小龙虾苗种于4月投放)或者10月初(小龙虾苗种于8月 投放)用地笼及时捕捞小龙虾;每年11-12月,陆续收获黄鳝和中华鳖。
其中收获黄鳝的方法为:利用黄鳝喜欢栖息于大聚藻的习性,将10-20目的网兜从水 下兜着大聚藻根系,从上部拍敲大聚藻植株,黄鳝受到惊吓后即从大聚藻根系跑出游到 网兜,提起网兜即可起捕90%以上的黄鳝;环形沟放水后即可捕获中华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未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62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