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退护壳及接插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91295.8 | 申请日: | 201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5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高宽;李振山;周海洋;赵清;张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8 | 分类号: | H01R13/58;H01R13/50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王子龙 |
地址: | 450016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插件 护壳 防退 接插组件 卡接口 线束卡 壳体 晃动 卡接固定 连接端子 信号传输 信号线 车体 对线 卡接 退针 线束 供电 传递 保证 力量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退护壳及接插组件。接插组件包括接插件以及连接在接插件尾端的防退护壳,所述防退护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用于与接插件卡接的接插件卡接口和用于对线束进行卡接固定的线束卡接口,所述接插件卡接口与线束卡接口之间固定连接。当车体发生晃动时,信号线和线束晃动的力量被护壳阻断而不能传递到接插件中的连接端子上,从而有效避免了接插件出现退针的情况,为车辆供电及信号传输提供了有力保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退护壳及接插组件。
背景技术
车辆线束大多采用接插件连接,接插件连接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车辆的供电和信号传输,甚至影响车辆的运行和动力输出,所以对接插件的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车辆所用的接插件结构,如图1-4所示,多条信号线的一端汇聚成线束,另一端与接插件连接。车辆移动过程中当车体发生晃动时,信号线和线束跟着晃动,此时,接插件中的连接端子由于与信号线相连接而受到来自多条信号线的方向不一致的拉力,当车辆长期运行时则可能导致接插件内部连接端子防退针结构发生形变从而导致退针,影响车辆供电及信号传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车辆晃动时导致接插件内部连接端子退针的防退护壳;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接插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防退护壳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一种防退护壳,包括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对接后中部形成用于供线束穿过的腔体,腔体的一端形成用于与接插件卡接的接插件卡接口,另一端形成用于对线束进行固定的线束卡接口,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可拆连接。当车体发生晃动时,信号线和线束晃动的力量被防退护壳阻断而不能传递到接插件中的连接端子上,从而有效避免了接插件出现退针的情况,为车辆供电及信号传输提供了有力保证。
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卡接连接。连接紧凑,便于拆分。
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的对接面的其中一个上设有卡扣,另一个上设有卡块,第一、第二对接壳通过卡扣和卡块卡接连接。
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1-3任意一项的基础上,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结构相同。只需要一种对接壳成型模具,降低模具成本。
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1-3任意一项的基础上,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的内壁上在靠近接插件卡接口的位置处设有用于与接插件卡接的卡槽。
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1-3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所述腔体包括矩形内腔段和圆形内腔段,矩形内腔段的开口构成所述接插件卡接口,圆形内腔段的开口构成所述线束卡接口,矩形内腔段与圆形内腔段之间通过喇叭过渡段过渡连接。喇叭过渡段从接插件卡接口向线束卡接口逐渐变窄,逐渐减小信号线的晃动范围,从而逐渐减弱信号线晃动产生的拉扯。
本发明的接插组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一种接插组件,包括接插件以及连接在接插件尾端的防退护壳,所述防退护壳包括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对接后中部形成用于供线束穿过的腔体,腔体的一端形成用于与接插件卡接的接插件卡接口,另一端形成用于对线束进行卡接固定的线束卡接口,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可拆连接。当车体发生晃动时,信号线和线束晃动的力量被防退护壳阻断而不能传递到接插件中的连接端子上,从而有效避免了接插件出现退针的情况,为车辆供电及信号传输提供了有力保证。
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卡接连接。连接紧凑,便于拆分。
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第一对接壳和第二对接壳的对接面的其中一个上设有卡扣,另一个上设有卡块,第一、第二对接壳通过卡扣和卡块卡接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912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