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弱氢氧爆轰激波管稀疏波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92298.3 | 申请日: | 201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62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何松;李乾;马力;孙国翔;陈先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9/00 | 分类号: | G01M9/00 |
代理公司: | 42102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友明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弱 氢氧爆轰 激波 稀疏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弱氢氧爆轰激波管稀疏波的装置,其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段、过渡段和被驱动段;在驱动段和过渡段之间设有膜片;在过渡段与被驱动段之间设有挡板机构;所述挡板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2个半圆形挡板,2个半圆形挡板均与过渡段的管道铰接,且2个半圆形挡板通过闭门器自动关闭,2个半圆形挡板上均装有磁铁。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减弱氢氧爆轰激波管稀疏波的方法。本发明能通过降低Taylor稀疏波对入射激波的衰减作用,延长入射激波的定常流动时间,达到实验可接受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弱氢氧爆轰激波管稀疏波的装置及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冲击波超压致伤机理以及超压作用下的气体流场行为。
背景技术
激波管是用以模拟动物冲击伤的常用冲击波发生装置。常用驱动方式有加热轻气体驱动、自由活塞驱动和氢氧爆轰驱动三种。采用前两种驱动方式存在设备尺寸大、造价高的弊端,因而其操作困难、运行成本高,而且实验气流定常性差、有效试验时间短。此外,由于采用氢气、氦气作为驱动气体,在其储存、转运、加热等过程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氢氧爆轰驱动直接并有效利用瞬时爆轰释放的化学能,对附属设备的要求低于上述两种方法。
氢氧爆轰驱动方式根据点火位置和爆轰波传播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前向爆轰驱动和反向爆轰驱动两种。其中前向爆轰驱动方式的驱动气体为爆轰波阵面后的高温高压气体,动能巨大,因而驱动能力较反向爆轰强。实验表明,前向爆轰驱动仅需要反向爆轰驱动十分之一的驱动段初始压力即可产生与之相同强度的入射激波。
前向爆轰驱动在实际应用时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爆轰波后的Taylor稀疏波会在实验段追赶上入射激波,导致入射激波强度和实验时间大幅度降低。为减弱该不利影响,可采用增加爆轰驱动段长度、采用突然变径(直径减小)的被驱动段、增加扩容腔等方法。增加爆轰驱动段长度和插入扩容腔,会致使设备尺寸加长,结构变复杂,不利于实验操作,而且会增加每次实验的气体消耗,导致实验成本上升。考虑到冲击伤的动物实验需要,小直径被驱动段后必须与大直径的实验舱相连,两者直径相差太大必然导致变径处激波强度的大幅度衰减,甚至不能满足实验需要的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弱氢氧爆轰激波管稀疏波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和方法能减弱Taylor稀疏波影响。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减弱氢氧爆轰激波管稀疏波的装置,其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段、过渡段和被驱动段;在驱动段和过渡段之间设有膜片;在过渡段与被驱动段之间设有挡板机构;所述挡板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2个半圆形挡板(半圆形风门式挡板),2个半圆形挡板均与过渡段的管道铰接,且2个半圆形挡板通过闭门器自动关闭,2个半圆形挡板上均装有磁铁。当驱动段形成的入射激波在冲破膜片后,打开半圆形挡板,入射激波向被驱动段传播;同时部分入射激波在半圆形挡板处发生反射,减弱稀疏波对入射激波的衰减作用,从而延长入射激波的定常流动时间;当入射激波通过半圆形挡板后,半圆形挡板在闭门器作用下重新闭合,半圆形挡板在磁铁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
按上述方案,所述过渡段的长度为0.3~0.5m,以便于安装。
按上述方案,驱动段、过渡段、被驱动段通过法兰盘连接,以方便连接及使整个结构更稳定。
按上述方案,驱动段与过渡段的内径、外径相同,被驱动段的内径大于过渡段的内径,以方便挡板机构的安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减弱氢氧爆轰激波管稀疏波的装置进行减弱氢氧爆轰激波管稀疏波的方法,具体为:
入射激波形成后依次通过膜片、过渡段后,将半圆形挡板打开,入射激波向被驱动段传播;同时,部分入射激波在半圆形挡板处发生反射,这一部分反射激波可用以干扰其后的稀疏波,从而减弱稀疏波对入射激波的衰减作用;
当入射激波通过半圆形挡板后,半圆形挡板在闭门器作用下重新闭合,并通过磁铁使半圆形挡板回到初始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922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