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盐碱地植物种植滩涂改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97112.3 | 申请日: | 201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304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发明(设计)人: | 宋文东;应知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舟山赛莱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00 | 分类号: | E02D3/00;E02D19/04;A01G22/00;A01G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刘春成;荣红颖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盐碱地 植物 种植 滩涂 改造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滩涂填水筑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盐碱地植物种植滩涂改造方法,包括围堰、吹沙填土、修整步骤,或不经过围堰,仅包括吹沙填土、修整步骤。本发明可以使盐碱地植物在非宜林的改造滩涂上能正常生长,并提高成活率,有利于大面积推广应用,是一种生态环保的造林方法,对于扩大生态系统面积及防风消浪、保护堤岸、促淤造陆、净化环境、改善生态状况等具有重要意义;本发明的各个步骤中的各参数协同作用,共同进一步提高了改造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滩涂填水筑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盐碱地植物种植滩涂改造方法,该方法包括吹沙填土步骤,改造后的滩涂适合盐碱地植物的生长。
背景技术
滩涂一般多指沿海滩涂,主要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我国夏季高发的台风以及海水的环境污染日益恶化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沿海防护林是强有力的生态基础设施,红树林为适应海岸潮间带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性,不但具有防风消浪、保护堤岸、促淤造陆、净化环境、改善生态状况等多种功能,而且还是水禽重要的栖息地,也是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的场所。
在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广西、广东和福建。淤泥沉积的热带亚热带海岸和海湾,或河流出口处的冲积盐土或含盐沙壤土,适于红树林生长和发展。它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见潮间带生态)。随着海岸地貌的发育和红树林本身的作用,红树林常不断向海岸外缘扩展。红树林植物对盐土的适应能力比任何陆生植物都强,据测定,红树林带外缘的海水含盐量为3.2~3.4%,内缘的含盐量为1.98~2.2%,在河流出口处,海水的含盐量要低些。红树林植物是喜盐植物,通常它们不见于海潮达不到的河岸。
滩涂改造是一种新的造林模式,有别于陆地一般的造林改造,沿海新围垦的滩涂土质粘,通透性差,地下水位高,土壤含盐量高,不适合一般树木的生长,因此如何改造滩涂,将其改造为适合于红树林等植物的生长,营造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对于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目前的科研和实践中需要一种适用于红树林类植物生长的、简便易行的滩涂改造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盐碱地植物种植滩涂改造方法,该方法包括吹沙填土步骤,改造后的滩涂适合盐碱地植物的生长。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盐碱地植物种植滩涂改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围堰步骤:对选定的滩涂建立围堰;
吹沙填土步骤:向所述围堰围起的区域内填入海泥,形成海泥层;再吹填入沙,形成沙层;再吹填入土,形成土层;再吹填入回填沙,形成回填沙层;至此形成吹填后的围堰区;
修整步骤:对所述吹填后的围堰区进行修整,直至符合盐碱地植物的生长条件。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围堰步骤中,所述选定的滩涂为海岛城市非自然低潮间带滩涂或污染滩涂。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围堰步骤中,所述围堰采用土工布袋制成;优选地,所述围堰由上下设置的2层装有填充物的土工布袋制成,第一层土工布袋的宽度为2.5-4m,第二层所用土工布袋的宽度为1.5-2.5m。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围堰步骤中,所述填充物为沙粒,优选采用细沙。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吹沙填土步骤中,所述海泥为离所述选定的滩涂50-200m,优选为100m处的海泥;所述沙层中的沙包括粗沙和细沙,其中,所述粗沙和所述细沙的质量比为(2-9):10;所述土层中的土为壤土、黏土或是砂土中的一种或是多种混合物;所述回填沙为细沙。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吹沙填土步骤中,所述海泥层的厚度为10-50cm,所述沙层的厚度为50-100cm,所述土层的厚度为50-100cm,所述回填沙层的厚度为10-2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舟山赛莱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舟山赛莱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971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