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家用恒温恒湿方仓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03620.8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940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毅;陈悟;王训该;王福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7/007;F24F11/89;F24F11/88;F24F13/28;F24F13/08;F24F13/24;F24F110/10;F24F110/2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张惠玲 |
地址: | 43007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家用 恒温 恒湿方仓 系统 | ||
1.一种家用恒温恒湿方仓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恒温恒湿空气形成方仓(1)、水池(2)、给排水系统(3)、送风管道(4)、回风管道(5)和中央控制柜(6)组成;其中:
所述恒温恒湿空气形成方仓(1)是一个密闭的长方箱体结构,所述长方箱体结构的长、宽和高由房间大小、房屋结构和安装空间决定;所述恒温恒湿空气形成方仓(1)由回吸风单元(7)、风机(8)、水循环喷淋单元(9)和送风单元(10)组成,其中回吸风单元(7)开有窗口直接与外界相通,回吸风单元(7)还有接口与回风管道(5)连接,风机(8)安装在回吸风单元(7)、水循环喷淋单元(9)之间;
所述水循环喷淋单元(9)由水泵(15)、喷淋管(20)、集水槽(21)、钢丝网(22)、挡水板(23)以及与外界相连的进水管(24)和排污管(25)组成,水循环喷淋单元(9)中集水槽(21)底部带有一定的倾斜角,且在集水槽(21)最低端装有带过滤网的排污口;喷淋管垂直均匀分布于水循环喷淋单元(9)中,每个喷淋管上安装有多个喷淋头,且喷淋管与水泵(15)相通,水泵(15)将水池(2)中的水输送到喷淋管中,在水池(2)和水泵(15)的管道中安装有水过滤装置(26);钢丝网(22)的孔径为300目至500目且分布在喷淋管末端;挡水板(23)是由多个波纹板倾斜安装在送风单元(10)前端,且挡水板(23)的倾斜角是可控调节的,以控制水珠进入恒温恒湿空气中;
在恒温恒湿空气形成方仓(1)中,水泵将水池(2)干净水加压输送到所述喷淋管(20)中,再由喷淋管上喷头喷出形成无数微细水珠,水珠在风机(8)强力作用下汽化形成水蒸气,水汽化时带走大量热,使得微细水珠周围的空气冷却为冷空气,带有大量水珠的冷空气通过所述钢丝网(22)的截流作用,将其中水珠截住,并使该空气形成涡流回转,回转冷空气充分吸收周围细小水珠处于饱和状态,从而进一步形成湿冷空气;所述湿冷空气通过所述挡水板(23)进一步截流后传递到所述送风管道(4);
所述送风管道(4)中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1)和湿度传感器(12),温度传感器(11)和湿度传感器(12)将检测到的数据在线传输给中央控制柜(6)的中央控制系统,再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实时调节水泵功率和挡水板角度以得到所需的恒温恒湿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家用恒温恒湿方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恒湿空气形成方仓(1)是一个整体成型并预留接口的机构,或者是由回吸风单元(7)、送风单元(10)和水循环喷淋单元(9)分别独立成型后再无缝拼装黏连在一起的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家用恒温恒湿方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恒湿空气形成方仓(1)是现场混凝土浇筑或建筑砖堆砌成型,或者是不锈钢、铸铁、铝合金材料通过磨具浇注或机床加工成型,或者是陶瓷、陶土、工程塑料经高温煅烧或注塑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家用恒温恒湿方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管道(5)中安装有空气过滤格栅(13)和管径控制板(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家用恒温恒湿方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控制柜(6)的中央控制系统与恒温恒湿空气形成方仓(1)中的风机(8)的变频器、水泵(15)的变频器、挡水板(23)调节器、回风管道控制板上的控制器(17)和温湿度传感器(18)相连,控制柜上的液晶显示屏显示相关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家用恒温恒湿方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管共有2-4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家用恒温恒湿方仓系统,其特征在于:对于建筑面积120-350平方米的住户箱体的长/宽/高分别为2400-4200/ 800-1200/1500-2400,单位: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362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