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茎鱿鱼多列钓钩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03927.8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247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郑基;俞存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83/00 | 分类号: | A01K83/00;A01K83/02;A01K85/01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鱿鱼 钓钩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的茎鱿鱼多列钓钩,属于渔业技术领域,多列钓钩包括中心轴,中心轴上端外壁连接有发光室,中心轴顶端连接有固定杆,中心轴底端连接有钩环,钩环为圆环状,钩环边沿连接有多列钩针组件,钩针组件下端连接有扎线孔。发光室内置发光材料,如荧光粉,使用发光材料代替电能发电,不仅增加装置的安全性,还可简化装置结构,节省电能消耗,发光室散发出亮光,对茎鱿鱼具有诱捕作用,可提高茎鱿鱼的捕获率;上述的多列钓钩利用多列钓钩刺挂茎鱿鱼的面积大,使得茎鱿鱼不易脱钩,从而有效提高渔获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渔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茎鱿鱼多列钓钩。
背景技术
茎柔鱼 Dosidicusgigas 是大洋性浅海种,是头足类中个体最大、资源量最丰富的种类之一,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37°N)到智利(47°S) 的海域中。上世纪90年代以来,茎柔鱼资源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年最高产量近 80×104t(2004年)。
随着我国远洋鱿鱼钓产业的快速增长,东南太平洋茎鱿鱼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企业的主捕对象,是世界上主要的远洋鱿钓国家,茎鱿鱼的主要捕捞工具系多列钓钩,但在捕获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脱钩现象,不仅增加捕获成本,还延长捕获时间,如今如何减少茎鱿鱼的脱钩率,提高钓捕效果,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降低茎鱿鱼脱钩率,提高钓捕效果,增加渔获产量,降低捕获成本,且使用寿命长,利用率高的茎鱿鱼多列钓钩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方案为:一种茎鱿鱼多列钓钩,包括中心轴,中心轴上端外壁连接有发光室,中心轴顶端连接有固定杆,中心轴底端连接有钩环,钩环为圆环状,钩环边沿连接有多列钩针组件,钩针组件下端连接有扎线孔。发光室内置发光材料,如荧光粉,使用发光材料代替电能发电,不仅增加装置的安全性,还可简化装置结构,节省电能消耗,发光室散发出亮光,对茎鱿鱼具有诱捕作用,可提高茎鱿鱼的捕获率;钩环使本钓钩具有多列钩针组件,可增加茎鱿鱼捕获时与钩针组件的接触面积,有效防止茎鱿鱼脱钩;钩针组件在茎鱿鱼的捕获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率高,可有效防止茎鱿鱼脱钩,提高钓捕效果;扎线孔便于本钓钩的回收以及管理,延长钓钩使用寿命。上述的多列钓钩利用多列钓钩刺挂茎鱿鱼的面积大,使得茎鱿鱼不易脱钩,从而有效提高渔获产量。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所采取的措施还包括:中心轴与固定杆之间还连接有旋转件,钩针组件与钩环之间也连接有旋转件。旋转件的设置使得钓钩被分为多段,既有连接关系,又可减少相互的影响。钓钩在水中时,因水体流动易导致产生旋转,添加旋转件后可使不同部位能够产生独立的旋转速度,避免钓钩与钩线缠绕,也避免钓钩各部件因体积和质量不同而受到水体冲击时,产生不同的扭矩导致钓钩受损的现象,可有效延长钓钩和钩线的使用寿命,降低捕获成本,提高钓捕效率。
作为优选,钩针组件沿钩环边沿设置有多列,每一列均连接有1~10个钩针组件,同一列的钩针组件为垂直设置,同一列的钩针组件之间为可拆卸式螺纹连接。多列设置的钩针组件显著增加了茎鱿鱼与钩针的接触面积,可有效避免茎鱿鱼的逃脱;捕获不同体积的茎鱿鱼时可选用不同个数的钩针组件,根据不同海域的茎鱿鱼个体,选用不同数量的钩针组件,上述设计可有效提高捕获效率,提高钓钩利用率,不仅可避免过多钩针组件带来的能源损耗,还可有效控制捕获成本;钩针组件的可拆卸式螺纹连接,使钩针组件的维修变的十分便利,在进行茎鱿鱼捕获时,当发现某个钩针组件出现磨损或无法工作时,可立即更换新的钩针组件,不仅可减少因器具损坏而带来的时间浪费,还可保证下水工作的钓钩具有优异的工作能力,为茎鱿鱼的成功捕获带来极大的促进效果。
作为优选,钩针组件包括钩杆,钩杆顶部外表面设有螺纹,钩杆底部设有螺纹槽,螺纹和螺纹槽为可拆卸式连接。钩杆为钩针组件的基础部件,其首尾设有的螺纹和螺纹槽为可拆卸式螺纹连接提供可能,使得钩针组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给钓捕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39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养蚕设备
- 下一篇:一种虾形仿生鱼饵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