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磁微动开关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07284.4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06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冯建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高特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3/02 | 分类号: | H01H13/02;H01H13/26;H03K17/9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471 | 代理人: | 郭亚芳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动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磁微动开关。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机械微动开关包括弹片和接触端子,当按压弹片使其与接触端子时,就可以实现电连接。这种机械微动开关中的弹片和接触端子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氧化,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并且由于弹片比较薄,长期按压弹片,容易出现断裂的问题,导致机械微动开关的使用寿命较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磁微动开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机械微动开关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光磁微动开关,包括:对扣形成空间体的基座和上盖;所述上盖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中设置有按钮;
还包括位于所述空间体内,在所述基座上依次设置的导光体、扭簧、支架和磁铁;其中:
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两个光端口;
所述导光体包括第一导光单元和第二导光单元;所述第一导光单元的一端安装于其中一个所述光端口中;所述第二导光单元的一端安装于另一个所述光端口中;所述第二导光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光单元的另一端相对设置且有间隔;
所述支架上与所述间隔对应区域设有凹槽;所述磁铁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所述基座上相对基座本体水平设置有扭簧安装柱;
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扭簧安装柱上;所述扭簧的长端延伸至所述间隔对应区域,在所述磁铁的吸引下与所述凹槽底部接触,可遮挡所述间隔以断开光路;所述扭簧的短端与所述按钮接触,在受到所述按钮的压力时,可带动所述长端离开所述间隔以导通所述光路。
较佳地,所述第一导光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光单元的另一端的侧壁外表面均为圆弧形。
较佳地,所述支架和所述基座具有遮光性。
较佳地,所述导光体在所述基座的正投影为环形;所述间隔位于所述环形的内环包围的区域内;
所述基座在与所述内环包围区域对应的区域设置有限位结构;
所述长端离开所述间隔时,与所述基座的限位结构接触。
较佳地,所述基座的限位结构与所述长端的接触面具有容纳所述长端的条形槽。
较佳地,所述按钮与所述短端的接触面为弧形。
较佳地,所述凹槽底部与所述长端的接触面为平面。
较佳地,所述支架通过连接柱和连接孔安装于所述基座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磁微动开关中,基座上设置有两个光端口,导光体包括第一导光单元和第一导光单元,第一导光单元的一端安装于其中一个光端口中,第一导光单元的一端安装于另一个光端口中,第一导光单元的另一端与第一导光单元的另一端相对设置且有间隔,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光路,实施中,从一个光端口投射光束,经过导光体后,从另一个光端口出射光束。支架上与上述间隔对应区域设有凹槽,磁铁设置于该凹槽内。上盖具有开口,开口中设置按钮。基座上相对基座本体水平设置有扭簧安装柱,扭簧套设于该扭簧安装柱上。扭簧的长端延伸至上述间隔对应区域,在磁铁的吸引下与支架的凹槽底部接触,可遮挡上述间隔以断开上述光路;扭簧的短端与按钮接触,在受到按钮的压力时,可带动扭簧的长端离开上述间隔以导通上述光路,从而实现了开关功能。本方案中,是通过按钮和磁铁控制扭簧的长端对上述间隔的遮挡状态来实现光路的开关的,与现有技术中控制弹片和接触端子的电连接状态实现开关的方式相比,不受使用环境影响,扭簧比弹片的结构更耐用,且磁铁的磁寿命非常长,不易失效,从而延长了光磁微动开关的使用寿命。并且,本方案中通过简单的结构设置就实现了开关功能,易于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磁微动开关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磁微动开关的导光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磁微动开关的部分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磁微动开关的基座底部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磁微动开关的部分结构的另一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磁微动开关的部分结构的又一侧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磁微动开关的基座的一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高特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高特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72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模组双面夹具植入机
- 下一篇:一种全固态锂‑二氧化碳二次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