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既有有源应答器兼发大号码道岔报文信号控制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07344.2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28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焦名;李莹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5/06 | 分类号: | B61L25/06;B61L1/18;B61L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联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94 | 代理人: | 王冲;吴鑫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既有 有源 应答器 兼发大 号码 道岔 报文 信号 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既有有源应答器兼发大号码道岔报文的信号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包括用于兼发大号码道岔应答器报文的既有有源应答器和用于接收大号码道岔应答器报文并进行处理实现列车速度控制的列车车载ATP设备;所述既有有源应答器为既有进/出站有源应答器、中继站有源应答器或无配线站有源应答器,不再需要单独布置大号码应答器,能够解决区间过短无法满足提速所需距离的问题,并且减少了应答器的布置,简化了系统,降低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列控中心利用既有有源应答器兼发大号码道岔报文的信号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铁路交通道岔按号数分类有6、7、8、9、12、18及大号码(如30、38、42号道岔)等,其中6号、7号、8号道岔主要用于工矿企业专用线或货运站场;铁路干线运营常用的单开道岔有9号、12号、18号,客运专线以18号道岔为主;大号码道岔主要用于要求侧线通过速度较高的联络线。
对于独立设置的大号码道岔应答器组,其位置在相关规范中有明确要求:一般设置在距大号码道岔外方,发送U2S闭塞分区入口200±0.5m,如图1所示。当发送U2S闭塞分区入口不具备设置条件时,可在距离防护大号码道岔较远的U2S或UUS分区内设置,如图2所示。
1)接车大号码道岔应答器组
如图3所示,1DG为大号码道岔,当排列X-SHF的侧向接车进路且符合大号码道岔应答器报文发送条件时,大号码道岔有源应答器发送CTCS-4包,控制列车以CTCS-4包中描述的“V_TURNOUT”速度经过大号码道岔。
2)发车大号码道岔应答器组
如图4所示,2DG为大号码道岔,当排列SIV-XF的侧向发车进路且符合大号码道岔应答器报文发送条件时,大号码道岔有源应答器发送CTCS-4包,控制列车以CTCS-4包中描述的“V_TURNOUT”速度经过大号码道岔。
大号码道岔布置要求“一般设置在距大号码道岔外方,发送U2S闭塞分区入口200±0.5m,”意味着至少需要两个闭塞分区。但对于某些特殊场景,比如区间过短的情况,无法按照规范要求单独设置大号码道岔应答器组,即使单独布置了大号码道岔应答器组,收到CTCS-4包后无法满足提速所需的距离,列车不能以CTCS-4包中描述的“V_TURNOUT”速度经过大号码道岔。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列控中心利用既有有源应答器兼发大号码道岔报文的信号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不需要单独布置大号码应答器,能够解决区间过短无法满足提速所需距离的问题,并且减少了应答器的布置,简化了系统,降低了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既有有源应答器兼发大号码道岔报文的信号控制系统,包括用于兼发大号码道岔应答器报文的既有有源应答器和用于接收大号码道岔应答器报文并进行处理实现列车速度控制的列车车载ATP设备;既有有源应答器为既有进/出站有源应答器、中继站有源应答器或无配线站有源应答器。
进一步的,当同一大号码道岔对应多条接车进路时,办理不同接车进路选择不同的既有有源应答器兼发大号码道岔应答器报文。
更进一步的,当同一大号码道岔对应多条接车进路时,在办理其中一个接车进路时选择该接车进路上的既有有源应答器兼发大号码道岔应答器报文。
进一步的,当同一接车进路存在多个大号码道岔时,列控中心静态配置不同接车进路既有有源应答器发送对应不同的大号码道岔应答器报文。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既有有源应答器兼发大号码道岔报文的信号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列控中心配置进路与发送大号道岔应答器报文的既有有源应答器的对应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73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