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脚踏控制快排滞蓄雨水的雨水溢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15491.4 | 申请日: | 2017-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49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陈育超;马敏杰;车跃龙;宫存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7/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崔立增 |
地址: | 30014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脚踏 控制 快排滞蓄 雨水 溢流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脚踏控制快排滞蓄雨水的雨水溢流装置,呈半地埋式立方体形中空结构,包括顶部溢流口、雨水连接管、侧壁快排孔和快排控制装置。顶部溢流口位于雨水溢流装置顶部,侧壁快排孔位于雨水溢流装置侧壁上,雨水连接管位于雨水溢流装置侧壁底部,快排控制装置设置在侧壁快排孔内。通过由脚踏快排控制装置控制开闭的侧壁快排孔与连接雨水管渠的雨水连接管结合,同时具有顶部溢流雨水排放和侧壁孔快排积蓄雨水的功能,实现在降雨时维持雨水口溢流排放的功能、降雨结束后又能快速排空积蓄雨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排水装置,尤其涉及滞蓄雨水的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广泛应用,这些滞蓄型低影响开发措施需要滞蓄一部分雨水,超过滞蓄能力的雨水通过溢流的方式排放至市政雨水管渠,来达到削减洪峰的目的。
然而,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此类滞蓄型低影响开发措施,积蓄雨水宜在24小时内排空,既为下一次降雨腾出蓄水空间,也为了避免滋生蚊蝇等不良影响。
对于绿地,下渗达到饱和后,积蓄雨水短时间内难以完全下渗,对于某些不具有下渗功能的低影响开发措施,积水自然蒸发的速度也有限。然而,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措施,蓄水层厚度仅为100~300毫米左右,采用机排难以操作,因此,需要有一种在降雨时维持雨水口溢流排放的功能、降雨结束后快速排空积蓄雨水的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滞蓄雨水排水装置不适应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措施的需要,本发明推出一种简易的机械控制的滞蓄雨水排水装置,通过由脚踏快排控制装置控制开闭的侧壁快排孔与连接雨水管渠的雨水连接管结合,同时具有顶部溢流雨水排放和侧壁孔快排积蓄雨水的功能,实现在降雨时维持雨水口溢流排放的功能、降雨结束后又能快速排空积蓄雨水。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脚踏控制快排滞蓄雨水的雨水溢流装置呈半地埋式立方体形中空结构,包括顶部溢流口、雨水连接管、侧壁快排孔和快排控制装置。顶部溢流口位于雨水溢流装置顶部,侧壁快排孔位于雨水溢流装置侧壁上,雨水连接管位于雨水溢流装置侧壁底部,快排控制装置设置在侧壁快排孔内。
所述顶部溢流口位于雨水溢流装置四侧壁的顶部,设有雨水篦子,高于地面100-300mm。
所述雨水连接管从雨水溢流装置侧壁底部伸出,与市政雨水管渠连接。
所述侧壁快排孔设置在雨水溢流装置一侧壁上部,可以使雨水溢流装置内部与外部连通。
所述快排控制装置位于雨水溢流装置侧壁的侧壁快排孔内,包括卡槽、脚踏闸板和脚踏控制装置。卡槽为设置侧壁快排孔的侧壁内的槽体结构,脚踏闸板为置于卡槽内的板状体并与侧壁平行,脚踏闸板可以在卡槽内上下移动。脚踏闸板上部有闸板孔,闸板孔上设有格网。脚踏闸板下端两侧有倒“L”形豁口。两组脚踏控制装置设置在卡槽内,置于脚踏闸板两侧。
所述脚踏控制装置包括卡板、滑杆、弹簧。
所述卡板置于脚踏闸板下部的两侧,卡板上端一侧的凸起紧卡在脚踏闸板倒“L”形豁口中,卡板上端有弹簧A连接卡槽顶部。卡板与脚踏闸板契合,与脚踏闸板一起上下移动。
所述卡板一侧面设有滑槽,滑槽路径为q形,滑槽顶部为U形,滑槽三叉处设有只能向下开启的弹簧门。
所述滑杆设置在卡板下部,滑杆下端铰接固定在卡槽底部,滑杆上端设置连杆滑块。连杆滑块一端连接滑杆上端,另一端置于卡板滑槽中。卡板上下移动时,连杆滑块在滑槽内按固定路径滑动。连接滑杆中部有弹簧B连接,弹簧B另一端固定在卡槽底部。
本发明涉及的脚踏控制快排滞蓄雨水的雨水溢流装置,安装在下凹式绿地内,顶部的雨水篦子高于绿地地面。降雨开始时,位于卡槽内的脚踏闸板的闸板孔与侧壁快排孔不重合,雨水无法从侧壁快排孔进入雨水溢流装置内,只能从顶部溢流口进入雨水溢流装置,然后通过雨水连接管进入市政雨水管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154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