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冻即食烤蔬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22918.3 | 申请日: | 201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00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木泰华;马梦梅;侯飞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19/00 | 分类号: | A23L19/00;A23L19/10;A23L19/18;A23L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陈征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冻 即食 蔬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冻即食烤蔬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步骤包括:1)将用于加工的蔬果类原料在200~280℃下烘烤20‑80min;2)将步骤1)所得产品在‑20℃~‑80℃范围内进行交替冷冻循环处理1‑4次,即得。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优点:1)本发明提供的冷冻即食烤蔬果产品具有蔬果的原有风味、色泽美观;所得食品组织结构细腻、口感好;保留了蔬果的原有结构与形状,加工过程中不添加任何的食品添加剂,完整地保留了蔬果的营养成分;保质期长,可以满足消费者四季食用蔬果的需求;富含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和多酚类物质,且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对促进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作用;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冷冻即食烤蔬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薯类资源丰富,甘薯和马铃薯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列于稻谷、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要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据FAO统计,2014年我国薯类总产量为1.67亿吨,其中马铃薯0.96亿吨,甘薯0.71亿吨。
薯类富含淀粉、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与功能成分,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食品。在我国,薯类主要被用于生产淀粉及其衍生制品,如粉丝、粉条等,只有极小的一部分用于鲜食。目前,我国鲜食薯类以蒸制、煮制和烤制为主,但因薯类生长期和储藏条件的限制,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无法四季食用,极大限制了鲜食薯类在我国居民中的消费比例。此外,市场上现有的烤薯产品主要是以手工作坊式为主,产品的卫生安全性及营养得不到有效保障,且烤薯的货架期极短,不耐储存,价格较高,因此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限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阻碍薯类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开发保质期长、四季皆可食用、口感佳、营养价值高、开袋即食的烤薯产品及其制备方法,可以构建烤薯产品加工产业链,进而推动薯类产业的快速发展。
经检索,发现现有技术或是破坏了薯类的完整性,或是采用缓慢长时间的冷冻方式,或是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的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薯类风味与营养的保持。目前,关于利用薯类制作保质期长、四季皆可食用、口感佳、营养价值高、开袋即食的烤薯产品的报道尚属空白。开发利用薯类制作冷冻即食烤薯产品,对于扩大我国薯类的鲜食比例、增加薯类加工产品的种类、优化我国薯类产业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冻即食烤蔬果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包括:
1)将用于加工的蔬果类原料在200~280℃下烘烤20-80min;
2)将步骤1)所得产品在-20℃~-80℃范围内进行交替冷冻循环处理1-4次,即得。
本发明提出的制备方法简单好操作,且制备出的产品外形美观,口感好,营养丰富,非常利于工业生产。
关于本发明所述步骤1),优选地,用于加工的蔬果类原料为根茎类原料或瓜果类原料,根茎类原料优选为薯类,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芋类、山药等;瓜果类原料优选为南瓜等;最优选甘薯和马铃薯。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尤为适合甘薯和马铃薯的制备,制备出的甘薯和马铃薯口感细腻,色泽美观,具有很好的普适性。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蔬果类原料按质量分级,分级范围为50-500g,优选80-300g,进一步优选为100-200g;
所述按质量分级,是指以单个新鲜蔬果的质量计算,按照分级范围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单个蔬果作为原料。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所述烘烤温度为220-260℃;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所述烘烤时间为30-50min。
优选地,用于烘烤的设备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烤箱、微波烘烤设备、红外线烘烤设备等,进一步优选为微波及红外线烘烤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29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