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淀对孔喉分布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23135.7 | 申请日: | 201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18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赵金省;安晓;付美涛;包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4/08 | 分类号: | G01N24/0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齐书田 |
地址: | 721006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氧化碳驱 过程 沥青 沉淀 分布 影响 定量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淀对孔喉分布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选取人工胶结的砂岩岩心;配制模拟地层水;配制实验模拟油;将岩心饱和模拟地层水,测孔隙度,计算孔隙体积;实验模拟油驱替岩心,直到出口100%含油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测核磁共振谱;岩心中注入二氧化碳进行驱油,直到岩心出口100%含水,测核磁共振谱;对岩心进行离心脱水和脱油,测核磁共振谱;将核磁共振谱转化为孔喉半径分布曲线;定量评价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淀对孔喉分布的影响。该方法能够准确定量的评价不同的二氧化碳注入参数下,沥青质沉淀对岩心孔喉分布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淀对孔喉分布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CO2驱油技术成熟,注CO2已成为油田改善开发效果、建立有效驱动体系的主要技术措施。但是,在注CO2驱油过程中,极易引发原油中的沥青质、胶质和石蜡等重有机物沉积。当沥青等固相在基质岩石中絮凝时,絮凝成较大团块的沥青会堵塞孔隙喉道,同时其他的颗粒直径相对较小沥青团块会随流体一起流动造成在孔隙喉道处产生桥塞并降低有效渗透率。特别是针对致密砂岩油藏,这种沥青质的沉淀会严重影响储层孔喉结构,降低开发效果。因此,对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淀对孔喉分布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价,将会有助于揭示制约致密砂岩油藏超临界CO2驱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提高CO2驱效果提供理论指导。现有研究中,专利CN107219322A提出了一种动态测定CO2-原油作用生成沥青质沉淀量的方法;专利CN103308667A提出了一种测量含油岩心中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时原油沥青质沉淀量的方法;专利CN107209166A提出了一种用于预测沥青质沉淀的方法;2010年第37卷第3期,石油勘探与开发,黄磊等人在《CO2注入过程中沥青质沉淀预测》一文中通过建立注气过程中气-液-沥青质三相相平衡数值计算模型,以某油田实际原油为例,计算了CO2注入过程中沥青质沉淀量。2011年第26卷第4期,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何岩峰等人在《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油藏沥青质沉淀规律研究》一文中设计了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沥青质沉淀动态岩心驱替实验装置,采用正交实验分析方法研究了非混相驱条件下驱替压力、温度、岩心初始渗透率、原油中的沥青质含量和驱替速度等因素对驱替后岩心中原油沥青质沉淀量的影响。2013年第36卷第3期,钻采工艺,张庆新等人在《预测注CO2过程中沥青质沉淀新方法》一文中提出用P-T相图用于预测沥青质的沉淀,提出的P-T相图预测注CO2过程沥青质沉淀方法能简便地预测沥青质沉淀及定性地分析沥青质沉淀动态。现有研究均是针对注二氧化碳过程中的沥青质沉淀量进行预测,未涉及到沥青质沉淀对孔喉分布影响的定量评价的内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淀对孔喉分布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无需对样品进行切割磨削等伤害处理,保持了样品原有特征,通过把注二氧化碳后的岩心进行离心处理,将离心前后的核磁共振T2谱转化为孔喉半径分布曲线,即可以定量评价沥青质沉淀量对孔喉分布的影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淀对孔喉分布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实际研究区块储层渗透率,选取人工胶结的砂岩岩心;
步骤二、配制含Mn2+模拟地层水溶液;
步骤三、采用航空煤油和油田脱气原油配制模拟原油,使其在储层温度下的粘度和地层中原油粘度一致;
步骤四、将岩心饱和Mn2+模拟地层水,测孔隙度,计算孔隙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石油大学,未经西安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31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