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舶主机用薄壁高铅轴瓦制造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26172.3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734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何叶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设精工制造江苏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F16C3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奚衡宝 |
地址: | 2252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工 轴瓦 船舶主机 制造工艺 薄壁 高铅 成型铣刀 定位基准 圆筒轴心 内表面 倒角 精磨 内圆 搪锡 外圆 铣削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主机用薄壁高铅轴瓦制造工艺。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对搪锡后的轴瓦进行精磨,加工轴瓦时以圆筒轴心线为定位基准加工外圆、内圆、其中一个端面以及倒角,然后再以加工的端面为基准加工另一端面,然后加工内表面的槽;2)加工最外面的槽时以端面为基准,用成型铣刀直接铣削,加工完成后在已加工好的槽最上沿为基准加工第二个槽,以此类推,直到加工结束。本发明提供一种工艺合理,使加工出的轴瓦具备很好质量的一种船舶主机用薄壁高铅轴瓦制造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主机用薄壁高铅轴瓦制造工艺,属于船舶零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1949年新中国解放前夕,造修船企业只有20来家,从业人数不足两万,年造船产量大体在6000吨左右,改革开放,中国船舶工业打开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造船技术和造船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到1998年,全国钢质船舶产量已到达500多万吨,出口产量达到200多万吨。1993年以来,我国造船总吨数已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三位,2003年中国造船产量超过了600万吨,占世界11.2%的份额,2004年中国造船产量已超过850万吨,占世界的份额已超过15%,我国造船业占世界早床份额节节攀升,2010年排名世界第一。2015年前后,我国造船产量占世界造船份额的30%以上,我国造船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期。
合理设计船舶机械、合理选择工艺加工方案是提高水能转化效率的关键。轴瓦是船舶主机中轴承的重要组成部件,船舶主机中轴承又分为推力轴承和导轴承,它们在机组运行时各自的作用分别是承受轴向力(转轴部分重量+轴向水推力)和限制轴的摆动,维持安装时调整好的轴线位置。他们在机组安全稳定运行中起到无比重要的作用。作为它们的组成部件——轴瓦,自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设计、加工是保证轴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主要介绍一种船舶主机用薄壁高铅轴瓦制造工艺。
轴被轴承支承部分称为轴颈,与轴颈相配的零件称为轴瓦。轴瓦是滑动轴承和轴接触的部分,非常光滑,一般用青铜、减磨合金等耐磨材料制成,也叫“轴衬”,形状为瓦状的半圆柱面。滑动轴承工作时,轴瓦与转轴之间要求有一层很薄的油膜起润滑作用。如果由于润滑不良,轴瓦与转轴之间就存在直接的摩擦,摩擦会产生很高的温度,虽然轴瓦是由于特殊的耐高温合金材料制成,但发生直接摩擦产生的高温仍然足以将轴瓦烧坏。轴瓦还可能由于负荷过大、温度过高、润滑油存在杂质或者黏度异常等因素造成烧瓦。烧瓦后滑动轴承就损坏了。导轴承在船舶主机中的作用是限制转轴运行的摆度范围,维持安装时调整好的轴线位置,并承受由水轮机主轴传来的径向力和振动力。在装配关系上,从改善轴承承受力条件出发,轴承位置应尽量接近转轮,使转轮对轴承位置的悬臂最短,这样可使船舶主机工作更稳定且轴承本身工作条件更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合理,使加工出的轴瓦具备很好质量的一种船舶主机用薄壁高铅轴瓦制造工艺。
为此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对搪锡后的轴瓦进行精磨,加工轴瓦时以圆筒轴心线为定位基准加工外圆、内圆、其中一个端面以及倒角,然后再以加工的端面为基准加工另一端面,然后加工内表面的槽;
2)加工最外面的槽时以端面为基准,用成型铣刀直接铣削,加工完成后在已加工好的槽最上沿为基准加工第二个槽,以此类推,直到加工结束。
进一步的,在对内圆进行加工时,采用以下辅助工装,所述辅助工装的结构形式为:套设在所述轴瓦外表面,所述工装内轮廓和所述轴瓦外表面轮廓对应贴合设置,所述工装两端向内分别延伸出卡环,所述卡环插入至所述轴瓦内。
进一步的,所述工装内表面设置有中空设置的弹性垫,并在所述弹性垫的端部设置有充气口。
本发明通过:1)对工艺的合理控制通过对定位端面的合理选择,使得制造出来的轴瓦具备很好的精度,充分的满足轴瓦的使用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设精工制造江苏有限公司,未经中设精工制造江苏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61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