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解耦式净化空调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27278.5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98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刘燕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3/16;F24F11/89;F24F13/28;F24F7/007;F24F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叶凤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解耦式 净化 空调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受控区域内不同洁净空间的全解耦式净化空调系统。该系统包括专用新风处理机组、独立排风机组、高效送风口、插管式排风静压箱、室内自循环净化机组、定风量控制装置,以及回风口或排风口。该完全解耦净化空调系统,只要根据受控空间内不同洁净空间的控制参数与控制要求、设备的设置(如有无排风设备)情况,可以有机地优化组合上述的部件,就能简便、有效地实现洁净区域内不同空间的环境控制,无需复杂的自控系统。当工艺要求变更只要调整所在洁净空间的新风量、排风量与自循环风量及其设置就能尽快达到工艺要求、不需要涉及整个净化空调系统的改建、也不会影响邻近空间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受控区域内不同洁净空间内尘埃浓度与微生物浓度有一定要求的全解耦式净化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所谓洁净室是浮游颗粒数量受控的空间,是一个低污染的环境。这浮游颗粒物可以是尘埃、微生物,气溶胶粒子和化学蒸气。洁净空间的布局,空间划分,系统设计等一般来说都是围绕着某一工艺过程开展的,其常常用于电子、医药产品、生物实验室、医疗关键科室、医学实验室、中试平台或其他类型的科学研究等领域。
洁净室工程往往服务于高科技产品。所谓高科技产品就是知识密集、技术含量大、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产品更新速度已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为加快高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迫使着工艺不断变更,或尽快建造符合新工艺的洁净设施,如何使为之配套的净化空调系统尽快地服务于新的工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近代大型洁净厂房服务于电子芯片等工艺,厂房的中心层为大面积的洁净生产区域(或称工艺层);区域内布置特定工艺区和中央走廊,关键工艺处设置高洁净度的产品走道和微环境设施。上层的巨大空间用于布置送风管网或整个用作送风静压箱;其下层准洁净区域(或称设施层)是用来安排从洁净区移出去的设备、工艺设施以及公用设施的集中管网;在设施层和工艺层之间设有回风空间;洁净区域周围设置竖井用于回风。由于工艺过程热负荷大大高于湿负荷(或热湿比线垂直),由独立新风处理系统,集中将新风直接处理到室内状态的露点(承担全部潜热负荷),然后进入循环风系统。循环风的通道中设置干式冷盘管,处理室内显热负荷。洁净厂房这种成熟的热湿解耦的处理模式十分完善,又可以方便地利用建筑空间作为风道,能够较为简单地、迅速地适应不断变更的工艺。所不同的只是循环风系统的设计思路,对不同工艺有相应的循环风系统的解决方法。
洁净室这种成熟的热湿解耦的处理技术不断地推广应用到医药、生物、实验室、甚至民用的领域。也出现了如温湿度分开处理、温湿度独立调节、温湿度独立控制等五花八门的新名词,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相应专利。
正是因为洁净空间除了像电子、制药等大型洁净厂房外,更多的如医疗关键科室、中试平台、临床GMP医学实验室等环境控制,系统分隔成不同洁净空间,空间较多、相对较小,辅助空间相对又低又小,难以布置机房与相应众多管线。净化空调的送风量远大于普通舒适性空调,风管的截面大。受控区域内各空间的温湿度、洁净度、压差控制要求又不同,造成热负荷与湿负荷之比也各不相同。有时不得不各自独立设置净化空调系统,有的甚至要求全新风全排风系统。有的空间采用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通风柜、排风式洁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等排风设备。而这些排风设备并非长期恒定工况运行,如工作状态正常面风速的排风量、待机状态低面风速排风量以及关闭状态无风量变化很大。有的不得不需变风量运行。室内多台排风设备同时使用系数不一。尽管对通风空调系统配有自控,有的也采用热湿负荷解耦处理,但是各排风设备运行状态的变化难免会造成对所在的实验环境的控制参数(如温湿度、洁净度、内外压差、甚至区域内有序梯度压差) 有所影响。更谈不上当工艺过程变更,各空间的温湿度、洁净度、内外压差等参数随之变化,设施系统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调整或改造以满足新工艺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72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合装卸车辆协同调度运输方法
- 下一篇:一种节能功能的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