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农牧结合的母牛养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32395.0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913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赵红波;游伟;张相伦;万发春;谭秀文;刘桂芬;魏晨;刘倚帆;靳青;刘晓牧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A23K50/10;A23K10/30;A23K10/37;A23K10/12;A01G22/20;A01G22/00;A01G22/40;C05G3/80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韩百翠 |
地址: | 250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农牧结合 母牛 养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牧结合的母牛养殖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土地分为:放牧区、修整区,和补饲区;放牧区在每年9月下旬混播黑麦草+羊茅草+白三叶草,在次年的3‑4月份开始放牧母牛,根据牧草生长情况每个区块放牧5‑7天,然后用液体制剂(EM菌液和复合酶)喷洒牛粪;修整区在每年10月份种植小麦,次年小麦收割后种植玉米;在次年放牧区和修整区进行轮换,轮换后小麦不再施用化肥;在非放牧期,母牛在补饲区补饲。相比现有的母牛养殖方式,本发明不仅有效处理牛粪,放牧、轮牧的方式有利于提高肉牛生产性能。相比一般的农田生产粮食,本发明不仅提高土壤的肥力,节省了化肥的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牧结合的母牛养殖方法,属于肉牛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肉牛业的高度发展,在肉牛品种选育、营养需要和营养调控、饲养管理、全混合日粮饲喂方式等方面都开展了大量工作,支撑了肉牛产业的发展需求。但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肉牛养殖农户分散养殖比较效益的下降,而规模扩大需要较大的资金和土地以及耕地,我国现有的土地管理模式导致了土地难以获得,新农村的改造使农户养牛的空间进一步压缩。在广大农区,规模养殖场优先的土地全部用于建设养殖设施,没有足够的土地来提供粗饲料,放牧和轮牧更无从谈起,不得不主要依靠价格高昂的精饲料喂牛。而规模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粪尿由于没有自有农田,因此无法通过还田直接消纳。
随着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肉牛养殖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肉牛特别是母牛养殖数量出现了急剧下降,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肉牛的产业基础。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农区养牛成本高,污染严重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牧结合的母牛养殖方法。该方法在降低养殖成本和粪尿污染的同时,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农牧结合的母牛养殖方法,其特征是,
1)整体设计
按照饲养母牛的规模选择土地,按照每头牛3±0.2亩地的比例进行选地,然后将地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放牧区,一部分为修整区,一部分为补饲区,放牧区和修整区再各分为4-5个区块;其中按面积计,放牧区和修整区均占49.0~49.6%,其余为补饲区;
优选的,放牧区占49.5%,修整区占49.5%,补饲区占1%;
2)放牧区管理
放牧区在每年9月下旬混播黑麦草(2.5-3斤/亩)+羊茅草(1.5-2斤/亩)+白三叶草(1-1.5斤/亩),将混和的草籽条播于放牧区;
在次年的3-4月份开始放牧母牛,母牛只吃牧草不再进食其他饲料;
放牧区分为4-5个区块,根据牧草生长情况每个区块放牧5-7天,每个区块放牧结束后,立即用液体制剂(EM菌液+复合酶)喷洒牛粪;放牧至10月份后母牛进入补饲区(即放牧时间为每年的3-4月份开始,10月份结束);
液体制剂由EM菌液和复合酶组成,二者质量比为1.8~2.5:1,其中EM菌液的菌活≥100亿cfu/g;复合酶制剂中纤维素酶的含量为15000±2000U/g,脲酶的含量为8000±1000IU/g,蛋白酶的含量为5000±1000U/g;液体制剂的用量为2-3kg/亩;
3)修整区管理
修整区在每年10月份种植小麦;次年小麦收割后种植玉米,并将小麦秸秆运至补饲区氨化处理;待9月中下旬玉米收获后,将玉米秸秆运至补饲区青贮;
4)轮换
在次年母牛进入补饲区后,放牧区和修整区进行轮换,即在10月初对放牧区深耕(残余牧草直接还田)后施用堆肥的牛粪后种植小麦;在9月份修整区收割玉米秸秆后于9月下旬直接混播种植牧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23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