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步符号的发送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33397.1 | 申请日: | 2017-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77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殷慧;王威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5/00 | 分类号: | H04L5/00;H04W72/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彭琼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时隙资源 上行同步 发送 网络侧设备 同步符号 完整时隙 用户节点 指示消息 上行 双绞线连接 串扰抵消 符号计算 串扰 占用 分配 通信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同步符号的发送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网络侧设备确定在一个时隙资源接收上行同步符号,通过一根双绞线连接用户节点,用户节点连接至少两个CPE,至少两个CPE通过TDD方式与网络侧设备进行通信,时隙资源为分配给至少两个CPE中一个CPE使用的一个完整时隙、完整时隙中的一个TDD帧或者TDD帧中的一个符号;向至少两个CPE中一个CPE发送第一指示消息,第一指示消息指示了CPE占用时隙资源并在时隙资源发送上行同步符号;在时隙资源上接收上行同步符号。能够解决基于不同CPE发送的上行同步符号计算上行串扰抵消系数,导致上行串扰无法准确消除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同步符号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局端设备(Central Office,CO)和用户驻地设备(CustomPremiseEquipment,CPE)之间通信时,以双绞线为构成的线路能够为用户提供近似1Gbps的传输速率,所以以双绞线组成的网络架构受到了运营商广泛的关注,点到多点(Point to multipoint,P2MP)网络架构为其中的一种。在P2MP网络架构下,双绞线构成的线路一端连接局端设备的一个端口,另一端连接多个CPE,多个CPE通过时分复用的方式共用一条线路,从而可以实现CO与多个CPE通信。CO通常包括多个端口,每个端口可以连接一条双绞线构成的线路,每条线路可以连接多个CPE,通常一个家庭内部的各CPE共用一条线路。每条线路的时间被划分为多个帧,共用线路的各CPE通过不同的帧与CO进行数据传输,为了最大程度利用线路的资源,CO会为各CPE动态分配所占用的帧。
P2MP网络架构下,CO通过多条线路与多个家庭的CPE通信时,多条线路传输的信号之间会彼此干扰,这种干扰称为串扰,包括上行串扰和下行串扰,所以CO通过多条线路与多个家庭的CPE通信时还需要考虑消除串扰的问题。矢量化串扰抵消技术为一种将多条线路之间的串扰抵消掉的技术。矢量化串扰抵消技术中,上行串扰抵消的过程为:与CO连接的每条线路的CPE配置导频序列,导频序列的数量与线路连接CPE的数量有关,所有的导频序列之间正交;各CPE通过线路向CO发送携带了导频序列的上行同步符号;CO中矢量化控制单元基于上行同步符号中导频序列彼此正交关系可以计算出上行串扰抵消系数;CO在得出上行串扰抵消系数后,可以根据上行串扰抵消系数对线路中传输的信号进行处理,抵消线路中传输的信号的上行串扰。
由于线路的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线路之间的串扰也会发生变化,所以CO还需要在与CPE之间通信过程中修正上行串扰抵消系数,进而CO与CPE之间通信过程中,CPE还需要向CO发送上行同步符号,以便于CO能够根据接收的同步符号修正上行串扰抵消系数。
CO与CPE之间通信过程中,CPE会通过指定位置的帧向CO发送携带了导频序列中一个元素的上行同步符号,并在下一个指定位置的帧向CO发送携带导频序列中下一个元素的上行同步符号,如此按照导频序列中元素的顺序依次向CO发送上行同步符号。由于CO为共用一条线路的CPE动态分配CPE所占用的帧,所以被分配到指定位置的帧的CPE需要向CO发送同步符号。
CO为各CPE动态分配所占用的帧时,指定位置的帧可能会分配给共用一条线的任何一个CPE,所以被分配到指定位置的帧的CPE需要发送上行同步符号。但是,不同CPE之间的参数会存在差异,所以CO基于不同CPE发送的上行同步符号计算上行串扰抵消系数,会导致CO不能准确的计算上行串扰抵消系数,从而导致上行串扰无法准确消除。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同步符号的发送方法及装置,能够解决CO基于不同CPE发送的上行同步符号计算上行串扰抵消系数,会导致CO不能准确的计算上行串扰抵消系数,从而导致上行串扰无法准确消除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33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