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39324.3 | 申请日: | 201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666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智明;徐巧;祖耀;梅顺齐;刘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D5/18 | 分类号: | D01D5/18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首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9 | 代理人: | 刘牧 |
地址: | 4302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收集杆 气源 底座 聚合物纳米纤维 收集装置 延伸杆 延伸座 子单元 圆心 装料 产品形态 吹气单元 均匀设置 纳米纤维 柔性结构 生产效率 收集效率 同一圆周 正对设置 可调性 侧围 底端 底面 外端 生产 | ||
一种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收集装置,其内所有的子单元都以装料源部为圆心沿同一圆周均匀设置,子单元包括气源柱、收集底座与收集杆,收集底座的底面与基座的顶面相连接,气源柱的顶端与延伸座的底部相连接,延伸座的侧围与延伸杆的内端相连接,延伸杆的外端与收集杆的顶端相连接,收集杆的底端与收集底座的顶面相连接,收集杆为柔性结构,收集杆与气源柱内设置的多个吹气单元正对设置。本设计不仅能生产纳米纤维,生产效率较高,产品形态多样,而且可调性较强,收集效率较高,可靠性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材料的制作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收集装置,具体适用于丰富产品样式,并提高生产效率。
背景技术
纳米纤维是指直径在几十到几百纳米的超细纤维,它具有非常大比表面积、超细孔隙度、良好的机械特性等其它纤维所不能拥有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纳米纤维广泛用于纺织材料、组织工程支架、药物传输、过滤介质、人造血管、生物芯片、纳米传感器、光学、复合材料等领域。
纳米纤维的制备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有许多种,如拉伸法、微相分离、模板合成、自组装、静电纺丝等,其中静电纺丝法以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静电纺丝也存在以下固有缺陷:首先,制备过程中需要施加高压电场,成本高,安全问题需要额外关注;其次,生产效率低;再次,溶液需要一定比例的溶剂使溶液具有一定传导率,会导致污染。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需要施加高压电场、受传导率约束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不需要施加高压电场、不受传导率约束的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收集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收集装置,包括装料源部、驱动转轴与收集装置,所述装料源部与喷嘴相通,装料源部的底部与驱动转轴相连接,装料源部的四周设置有收集装置;
所述收集装置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子单元,所有的子单元都以装料源部为圆心沿同一圆周均匀设置,子单元的底部与基座的顶面相连接,基座顶面上所连接的驱动转轴的顶端与装料源部的底部相连接,装料源部上设置的喷嘴与子单元中的收集杆正对设置,且收集杆为柔性结构;所述基座的内部设置有一个感温外壳,该感温外壳的外壁位于收集装置的内部,感温外壳的内部设置有测温传感器,该测温传感器与信号发射器、电源位于同一个电路回路中,且信号发射器与主控室进行信号连接;
所述测温传感器包括金属外壳、输入电源线、输出电源线、输入导电片、输出导电片、斜滑板、导电滚球与蜡块,所述斜滑板的右端与金属外壳的右侧壁相连接,斜滑板的左端与金属外壳的左侧壁相连接,斜滑板的右端高于其左端设置,斜滑板的顶面上近其右端的部位与导电滚球的底部相接触,导电滚球的顶部通过蜡块与金属外壳的顶壁相连接,斜滑板的中部开设有板洞,该板洞的直径大于导电滚球的直径,板洞的正下方设置有输入导电片、输出导电片,输入导电片、输出导电片的顶端间距大于输入导电片、输出导电片的底端间距,输入导电片、输出导电片的底端间距小于导电滚球的直径,输入导电片经输入电源线与信号发射器电路连接,输出导电片经输出电源线与电源电路连接。
所述输入导电片、输出导电片的底端与绝缘座的顶面固定连接,绝缘座的底面与金属外壳的底壁相连接。
所述输出导电片的长度大于输入导电片的长度,且输出导电片的顶端高于输入导电片的顶端。
所述子单元包括气源柱、收集底座与收集杆,所述气源柱的底端与收集底座的顶面垂直连接,收集底座的底面与基座的顶面相连接,气源柱的顶端与延伸座的底部相连接,延伸座的侧围与延伸杆的内端相连接,延伸杆的外端与收集杆的顶端相连接,收集杆的底端与收集底座的顶面相连接,收集杆与气源柱内设置的多个吹气单元正对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93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