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卷绕式电极组件制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47655.1 | 申请日: | 2017-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21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江青元;黄标;陈绍宇;穆建华;江桦锐;方宏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M10/0587;H01M50/538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张向琨 |
地址: | 810000 青***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卷绕 电极 组件 制造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卷绕式电极组件制造装置,其包括:第一极片放卷机构,提供第一极片;第二极片放卷机构,提供与第一极片极性相反的第二极片;第一隔膜放卷机构,提供第一隔膜;第二隔膜放卷机构,提供第二隔膜;卷针,带动并卷绕第一极片、第二极片、第一隔膜以及第二隔膜,以形成卷绕式电极组件;第一极耳切割器,设置于第一极片放卷机构与卷针之间,对第一极片放卷机构放卷出的第一极片切割以形成第一极耳。由此,能在卷绕的过程中将第一极片切割出第一极耳,从而提高了生成效率,使得同极性的第一极耳在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堆叠的错位量进行控制成为可能,使电极组件做得更厚成为可能,并进而使得二次电池做得容量更大成为可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绕式电极组件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二次电池(例如锂电池)的制造过程中,卷绕工序是组装阶段的第一个工序,该工序负责把正极片、负极片、隔膜按规定顺序和指定圈数卷绕成一个电极组件,卷绕的圈数越多,二次电池的容量相对越大,单位体积内的能量密度越大,所以卷绕工序对整个二次电池的制造过程是非常重要。
正极片和负极片分别设置有正极耳和负极耳,通常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正极耳由正极片的正极集流体直接切出形成,负极耳由负极片的负极集流体直接切出形成。现有的卷绕式的电极组件存在有多个正极耳和多个负极耳,多个正极耳在卷入式电芯的厚度方向堆叠,多个负极耳在卷入式电芯的厚度方向堆叠。在此,正极片和负极片统称为极片,正极耳、负极耳统称为极耳。
目前极耳的设置方式都是在卷绕前事先将极片的集流体依照设定间距切割出极耳,再卷绕成电极组件这使得生产效率降低。
此外,由于同极性的极耳需要在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上堆叠,所以卷绕过程中极耳在厚度方向上的位置与标准位置之间的错位量有一定要求,但是电池卷绕过程中由于极片的厚度、隔膜厚度、极片与隔膜间层间隙、极耳切割误差等因素,采用前述在卷绕前事先将极片的集流体依照设定间距切割出极耳的方式使得极耳的错位量变得不可控制或不可调整,随着误差的累积,这种方式使得极耳的错位量随着卷绕圈数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大,甚至错位量超出要求范围,导致产品报废。
进一步地,采用前述在卷绕前事先将极片的集流体依照设定间距切割出极耳的方式,由于随着卷绕圈数的增加,同极性极耳的错位量越来越大,造成现有的电极组件的尺寸无法满足极耳的错位空间,由此限制电极组件做得更厚,并进而限制二次电池做得容量更大。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绕式电极组件制造装置,其能在卷绕的过程中将极片切割出极耳,从而提高生成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绕式电极组件制造装置,其能在卷绕的过程中将极片切割出极耳,使得对同极性的极耳在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堆叠的错位量进行控制成为可能,从而使电极组件做得更厚成为可能,并进而使得二次电池做得容量更大成为可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卷绕式电极组件制造装置,其包括:第一极片放卷机构,提供第一极片;第二极片放卷机构,提供与第一极片极性相反的第二极片;第一隔膜放卷机构,提供第一隔膜;第二隔膜放卷机构,提供第二隔膜;卷针,带动并卷绕第一极片、第二极片、第一隔膜以及第二隔膜,以形成卷绕式电极组件。其中所述卷绕式电极组件制造装置还包括:第一极耳切割器,设置于第一极片放卷机构与卷针之间,对第一极片放卷机构放卷出的第一极片切割以形成第一极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设置第一极耳切割器,从而根据本发明的卷绕式电极组件制造装置能在卷绕的过程中将第一极片切割出第一极耳,从而提高了生成效率;此外,在卷绕的过程中将第一极片切割出第一极耳使得同极性的第一极耳在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堆叠的错位量进行控制成为可能,从而使电极组件做得更厚成为可能,并进而使得二次电池做得容量更大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卷绕式电极组件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476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MXene膜在反向电渗析发电中的应用
- 下一篇:全固态电池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