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机控制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50592.5 | 申请日: | 2017-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185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刘胜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胜峰 |
主分类号: | H02P6/08 | 分类号: | H02P6/08;H02P6/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州市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控单元 电流信号 三相逆变单元 转子位置信号 检测 电机控制器 驱动单元 实时传输 电机 转子位置检测单元 电机控制技术 控制驱动单元 单元检测 电压信号 驱动电机 位置位置 中转子 | ||
本发明提供了电机控制技术领域内的一种电机控制器,包括驱动单元、三相逆变单元、转子位置检测单元和主控单元,位置位置检测单元检测电机中转子的位置并将检测到的转子位置信号实时传输给主控单元,三相逆变单元检测电机的电压和电流信号并将检测到的电压、电流信号实时传输给主控单元,驱动单元驱动电机动作,主控单元根据接收到的转子位置信号、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控制驱动单元的动作;本发明控制简单,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器,特别涉及一种控制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器。
背景技术
无刷直流电机以良好的调速性能和较大的启动转矩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数控机床等领域,随着电力电子技术、新型高性能磁性材料以及自动化技术化的快速发展,对于无刷直流电机性能和控制精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现有技术中红,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采用多路、独立式驱动保护电路来控制电机,电路设计复杂、稳定性差、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控制复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此控制器的电路简单、稳定性高且效率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机控制器,包括驱动单元、三相逆变单元、转子位置检测单元和主控单元,所述位置位置检测单元检测电机中转子的位置并将检测到的转子位置信号实时传输给主控单元,所述三相逆变单元检测电机的电压和电流信号并将检测到的电压、电流信号实时传输给主控单元,所述驱动单元驱动电机动作,所述主控单元根据接收到的转子位置信号、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控制驱动单元的动作。
为了驱动三相逆变电路的换相工作,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芯片,所述驱动芯片的引脚17-引脚19分别输出3路高压侧驱动信号,驱动芯片的引脚20-引脚22分别输出3路低压侧驱动信号,驱动芯片将主控芯片的六路PWM1-PWM6信号隔离放大,控制三相逆变电路中的6个功率管的通断。
为了实现电机的自动换相,所述三相逆变电路包括电源VDD,所述电源VDD连接电容C27一端、电容C32一端、电容C38一端、功率管VT1的源极、功率管VT3的源极和功率管VT5的源极,所述功率管VT1的漏极连接功率管VT4的源极和电阻R20的一端,所述功率管VT3的漏极连接功率管VT6的源极和电阻R27一端,所述功率管VT5的漏极连接功率管VT2的源极,所述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电阻R21一端和电容C29一端,所述功率管VT4的漏极与电阻R21另一端、电热片C29另一端连接;功率管VT3的漏极连接电阻R27一端、电阻R28一端和电容C33一端,所述功率管VT6的漏极连接端子R26一端,电阻R26另一端与电阻R28另一端和电容C33另一端连接;所述功率管VT2的漏极连接电阻R34一端,功率管的源极还连接电阻R36一端、电阻R37一端和电容C39一端,所述电阻R36另一端连接电阻R37一端,电阻R37另一端、电容C39另一端和电阻R34另一端连接,电容C29另一端连接电容C21、电容C22和电容C23一端,所述电容C21一端、电容C22一端、电容C23一端、电容C29另一端、电容C33另一端、电容C39另一端、电容C27另一端、电容C32另一端和电容C38另一端均接地,电容C21、电容C22和电容C2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3一端、电阻R29有单、电容C35一端和电阻R35一端,所述电阻R13另一端连接电阻R14一端,电阻R29;另一端连接电容C34一端,电阻R35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电源5V连接电阻R38一端和电容C37一端,电阻R38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LED4的正极,所述电容C37另一端、发光二极管LED4的负极、发光二极管LED3的负极、电容C35另一端、电容C34另一端和电阻R14另一端均接地;所述功率管VT1、功率管VT3、和功率管VT5的漏极与电机电连接,主控单元与功率管VT1、功率管VT2、功率管VT3、功率管VT4、功率管VT5和功率管VT6的栅极电连接;所述功率管VT4、功率管VT6、功率管VT2的漏极均与驱动芯片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胜峰,未经刘胜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505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电伺服系统
- 下一篇:转矩波动补偿与马达控制系统中的前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