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件的内高压成形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54865.3 | 申请日: | 201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5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薛建良;王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界达特异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26/033 | 分类号: | B21D26/033;B21D26/045;B21D26/047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扬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9 | 代理人: | 隋玲玲;陈强 |
地址: | 214433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成形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件的内高压成形设备,它包括一根密封件,密封件的一端塞入待胀形的管件的端头中,所述密封件的表面开设充气孔,充气孔与外部的高压气管连接,所述密封件的另一端与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通过液压缸推动密封件的端头进入管件中,所述管件放置在胀形模具中。本发明管件的内高压成形设备通过在管件的端头处塞入密封件,密封件上开孔用于让高压气管的充气头塞入,从而避免了管件端头损坏,无需将管件端头切除,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胀形装置在上下模具表面开设凹陷孔,凹陷孔制成各种形状,用于形成管件的胀形空间,管件内部通入高压气体后可以在胀形空间中形成凹陷孔预定的形状,便能得到结构多样的异型管成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胀形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管件的内高压成形设备。
背景技术
国内汽车行业一直采用热成形、焊接、整形、表面处理等工序制造异型管类零部件,其性能和制造质量明显低于德、英美等产品,这样的加工工艺不仅复杂,效率低,而且最终成型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寿命短。
内高压成形技术是美国、德国上世纪90年代发明的新型成形技术,最先在航天卫星发射架、飞机油路系统等零部件制造中获得应用,并迅速推广至汽车、轨道车辆等行业,解决了“分体热冲+焊接+校形”技术制造管(壳)类零件性能不稳、精度不足、效率低下等工艺瓶颈难题,内高压成形工艺使零件组织细化、晶粒流向可控、性能获得显著提升,是变直径变壁厚异型管壳类零部件优质、高效、低耗制造成形的最有效工艺技术,是当今国际成形研究和应用发展最为迅速的新技术。
内高压胀形是向管件内部通入高压气体,利用模具在管件表面胀成各种形状,最终制成适用于各种场合的内高压成形的异型管件。常规的内高压胀形工艺需要直接将充气头塞进管件端头内,导致管件的端头处容易出现损坏,还需要将胀形后的管件端头切除,提高了生产成本;同时以往的胀形装置只能将管件胀形出固定形状,导致制成的异型管结构单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只需单独更换密封头,降低成本的管件的内高压成形设备。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管件的内高压成形设备,它包括一根密封件,密封件为一根空心管,密封件的一端塞入待胀形的管件的端头中,所述密封件的表面开设充气孔,充气孔与外部的高压气管连接,用于向管件内部充气,所述密封件的另一端与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通过液压缸推动密封件的端头进入管件中,所述管件放置在胀形模具中,该胀形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和下模具将管件夹住,上模具、下模具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凹陷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管件的内高压成形设备通过在管件的端头处塞入密封件,密封件上开孔用于让高压气管的充气头塞入,从而避免了管件端头损坏,无需将管件端头切除,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胀形装置在上下模具表面开设凹陷孔,凹陷孔制成各种形状,用于形成管件的胀形空间,管件内部通入高压气体后可以在胀形空间中形成凹陷孔预定的形状,便能得到结构多样的异型管成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管件的内高压成形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上模具底面的示意图。
其中:密封件1、充气孔2、管件3、高压气管4、液压缸5、上模具6、下模具7、凹陷孔8。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本发明涉及一种管件的内高压成形设备,包括一根密封件1,密封件1为一根空心管,密封件1的一端塞入待胀形的管件3的端头中,所述密封件1的表面开设充气孔2,充气孔2与外部的高压气管4连接,用于向管件3内部充气,所述密封件1的另一端与液压缸5的活塞杆连接,通过液压缸5推动密封件1的端头进入管件3中,所述管件3放置在胀形模具中,该胀形模具包括上模具6和下模具7,上模具6和下模具7将管件3夹住,上模具6、下模具7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凹陷孔8,凹陷孔8制成各种形状,用于形成管件3的胀形空间,管件3内部通入高压气体后可以在胀形空间中形成凹陷孔8预定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界达特异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界达特异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548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