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驱油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60128.4 | 申请日: | 201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106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江建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9K8/594 | 分类号: | C09K8/59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油剂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驱油剂领域,公开了一种驱油剂组合物及其应用,其中,所述驱油剂组合物含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气体、两性表面活性剂、醇、高分子聚合物和水;所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四烷基氯化铵和/或四烷基溴化铵,所述两性表面活性剂为三烷基甜菜碱,所述醇为碳原子数为1‑12的一元醇,所述高分子聚合物在50℃条件下能够使稠油乳状液稳定时间大于8h。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驱油剂组合物具有超低界面张力、乳化性能好,发泡能力强,因此在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驱油剂组合物进行水驱时能够增加水相流动阻力,从而有效改善波及效率并提高油藏采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油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特别是适用于稠油开采过程中的驱油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稠油是指50℃条件下黏度大于50mPa.s的原油。稠油开发在我国的油气开发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辽河油田、胜利油田、新疆油田、中原油田以及江苏油田均存在稠油分布。现有的稠油开发技术中以热力采油为主,通过加热降低稠油的粘度,改善稠油的流动性,提高采收率。热力采油的主要缺点在于能耗高。对于埋藏深、油层薄、含水高的油藏,热采过程热利用率低。相比而言,稠油“冷采”过程中,则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
稠油开采过程中,由于稠油粘度远高于水的粘度,由此造成的不利的高流度比,使稠油注水开发采收率较低。高流度比造成的粘性指进,使驱替过程的波及效率较低,从而造成稠油开发低的采收率。改善稠油的流动性,扩大驱替过程中的波及效率是稠油开采过程中提高采收率的关键。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乳化降黏改善稠油的流动性,提高稠油采收率。乳化降黏是采用外加表面活性剂将稠油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从而降低原油黏度,改善稠油流动性的一种降黏方法。
CN103320110A公开了一种稠油和超稠油开采用纳米复合型耐高温助采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改性纳米无机助剂、石油磺酸盐、降黏剂、乳化剂、表面润湿剂、渗透剂、高分子改性剂、促化剂和催化剂以及水制备而成。所述改性纳米无机助剂为改性纳米SiO2,降黏剂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所述降黏剂可以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稠油降黏。
CN104650843A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稠油油藏的乳化降黏型驱油组合物,以重量百分比计,其成分组成包括:阴离子型聚合物0.1-0.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0.01-0.1%,乳化稳定剂0.02-0.12%,无机盐适量以及水余量。其中,所述阴离子型聚合物包括分子中具有羧基的阴离子型聚合物,优选为聚丙烯酸钠。所述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烷基糖苷、吐温80和吐温85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乳化稳定剂包括聚丙烯酰铵。该乳化降黏剂型驱油剂组合物对普通稠油具有较好的乳化降黏和驱油效果。
CN103422840A公开了一种采用阴、阳离子复合表面活性剂复合的驱油方法,应用于稀油提高采收率。所用的驱油剂含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和水。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选自石油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烯烃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石油羧酸盐和烷基羧酸盐中的至少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选用四烷基氯化铵和/或四烷基氢氧化铵,聚合物采用聚丙烯酰铵或黄原胶。该体系能够在无碱条件下与稀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
CN102287172 A公开了一种稠油开采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先注入凝胶调剖段塞,再注入驱油剂的方法开采稠油。该方法利用可动凝胶调剖剂来提高驱替过程的波及效率,然后再注入表面活性剂驱油剂,采用“2+3”相结合的技术提高采收率。
对于一些普通稠油,其在地层中黏度小于10000mPa.s,在地层中可以流动,能够进行注水开发,但是开采效果较差。如前所述,稠油冷采过程中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是波及效率。而现有技术的方法主要通过乳化降黏作用,通过改善稠油的流动性来提高采收率,对提高波及效率影响较小,因此采收率的改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601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