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低能耗A/A/O一体化生物反应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62446.4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9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赵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鹏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01/1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新***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缺氧池 输水管 厌氧池 回流管 生物反应装置 生物反应器 低能耗 好氧池 回流泵 进水管 降解 鼓风机 微孔曝气器 排水管 处理效率 有机物质 一体化 停留 反应池 排水泵 输泥管 污泥 水力 氧池 能耗 截留 污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低能耗A/A/O一体化生物反应装置,其结构包括厌氧池、进水管、输水管、缺氧池、好氧池、回流管、回流泵、输泥管、生物反应器、排水管、排水泵;所述厌氧池与输水管连接,所述厌氧池上装设有进水管,所述缺氧池通过输水管与厌氧池连接,所述好氧池通过输水管与缺氧池连接,所述回流管与缺氧池和好氧池连接,所述回流管上装设有回流泵,本发明采用A/A/O技术将污水中的NH3‑N、NO3‑N和磷等浓度有效降低,生物反应器实现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停留时间的分别控制,将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质截留在反应池中不断反应、降解,提高了处理效率,并且采用微孔曝气器,能够有效的降低鼓风机的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反应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低能耗A/A/O一体化生物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又称MBR工艺,是一种新型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能高效的进行固液分离。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是现代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将膜组件置于反应器内,通过泵的抽吸得到过滤液,膜表面清洗所需的交错流由空气搅动产生,曝气器设置在膜的正下方,混合液随气流向上流动,在膜表面产生剪切力,以减少膜的污染。利用膜分离装置将生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机物质有效截留,替代二沉池,使生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浓度大大提高;实现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停留时间的分别控制,将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质截留在反应池中不断反应、降解。通过膜分离技术大大提高了生物反应器的处理效率,与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相比,具有生化效率高、抗负荷冲击能力强、出水水质好且稳定、占地面积小、排泥周期长、易实现自动化控制等优点,是目前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中水回用等领域领先的技术。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申请号为:201220392213.X的一种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该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包括箱体,包括厌氧区和与厌氧区连通的好氧区,以及设备区;进水管道,设置于厌氧区内;过滤膜组件,设置于好氧区内;用于为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提供氧气和阻止污泥在过滤膜组件上沉着的曝气系统,包括设置于好氧区内的曝气管、设置于设备区内的鼓风机和用于连接曝气管和鼓风机的第一管路;出水系统,包括设置于好氧区内且与过滤膜组件连接的集水管、设置于设备区内的水泵、用于连接集水管和水泵的第二管路和与水泵连接的出水管,但该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后的污水NO3-N含量较高,且装置能耗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低能耗A/A/O一体化生物反应装置,解决了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后的污水NO3-N含量较高,且装置能耗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低能耗A/A/O一体化生物反应装置,其结构包括厌氧池、进水管、输水管、缺氧池、好氧池、回流管、回流泵、输泥管、生物反应器、排水管、排水泵;所述厌氧池与输水管连接,所述厌氧池上装设有进水管,所述缺氧池通过输水管与厌氧池连接,所述好氧池通过输水管与缺氧池连接,所述回流管与缺氧池和好氧池连接,所述回流管上装设有回流泵。
进一步的,进一步的,所述输泥管与厌氧池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反应器通过输泥管与厌氧池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反应器与排水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上装设有排水泵。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反应器通过输水管与好氧池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反应器由外壳、微孔曝气器、鼓风机、膜组件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内装设有微孔曝气器,所述微孔曝气器上装设有鼓风机,所述微孔曝气器与膜组件连接。
由上述对本发明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鹏,未经赵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624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