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产品设计的知识自动关联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62984.3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75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彦静;贾倩;王立伟;姜悦;池元成;郭大庆;张冶;王长庆;董伟;杨玉堃;章乐平;何漫;崔毅楠;刘佳;褚厚斌;蔡斐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N5/02 | 分类号: | G06N5/02;G06F16/36;G06Q10/1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胡健男 |
地址: | 10007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产品设计 知识 自动 关联 系统 方法 | ||
一种基于产品设计的知识自动关联系统及方法,采用本体技术、机器学习算法、solr索引,实现基于复杂产品设计节点的设计知识快速检索与关联,在复杂产品设计过程中,关联知识通过贝叶斯网络基于案例学习得到的关联规则进行自组织,为用户提供参考设计解决方案,用户可根据系统推送的智能设计知识满足设计需求指标情况,对智能设计知识的适用性进行判定:若智能设计知识被采用,将作为设计结果在客户端进行展示,并存入知识库;若智能设计知识未被采用,客户端将参考关联知识进行人工设计,直到设计结果满足设计需求指标后,上传至知识库,作为产品设计案例存储。该系统实现设计知识有效重用,提升设计效率,缩短产品设计周期,降低人力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产品设计的知识自动关联系统及方法,属于知识工程、知识自动化领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代企业科研生产过程中,通过生产分工和自动化技术,体力型工作已实现自动化——由机器来完成,而知识型工作依然依赖于人。知识自动化就是要解决知识型工作实现自动化的问题,是知识型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知识自动关联是实现知识自动化的先决条件。
国内外知识关联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关联规则从数据挖掘有效的信息,在图书馆管理、情报搜集、网络信息分析上运用较多,对于复杂系统设计过程的知识关联主要通过本体概念对知识进行层次化建模和表示,实现知识间的关联关系实例化。同时,侧重于知识显性关联关系的研究,即文献间的关联关系,如类别关联、关键词关联、属性关联、引问关联等。对知识间隐性关联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当前在复杂系统设计的流程中,各岗位设计人员主要依赖个人经验和个人知识开展设计工作,在产品或系统的设计中,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查找资料,导致产品设计进度慢、周期长。历史产品设计案例及资料散落在不同人的电脑中,导致案例不能很好的共享和重用,造成不同人员针对同一类设计工作进行重复性劳动,工作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基于产品设计的知识自动关联系统及方法,在复杂系统设计过程中,知识与设计活动自动关联并进行自组织,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设计解决方案,实现设计知识有效重用,提升设计效率,缩短产品设计周期,降低人力成本。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产品设计的知识自动关联系统,包括服务器端和多个客户端,服务器端设有知识库;
某个客户端制定产品设计流程,产品设计流程包括多个设计节点,将该产品设计流程上传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接收到产品设计流程后,将产品设计流程发布到所有客户端上,各客户端根据各自负责的设计节点输入设计条件后送至服务器端;服务器端从知识库中根据设计节点和设计条件进行检索,检索到关联知识;服务器端根据知识库中的关联知识和从知识库中的案例学习到的关联规则,自组织出智能设计知识;服务器端将关联知识和智能设计知识送至客户端,客户端对智能设计知识的适用性进行判定,若智能设计知识被采用,将智能设计知识作为设计结果在客户端进行展示,同时将设计结果存入服务器端的知识库中作为相关产品的设计案例;若智能设计知识未被采用,客户端将拒绝信息发送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剔除该条关联规则,同时客户端将参考关联知识进行人工设计,直到设计结果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后,将手动设计结果上传至服务器中的知识库,作为产品设计案例存储。
产品设计流程包括的多个设计节点,每个设计节点一般以负责该设计活动的人员岗位名称命名,各设计节点之间存在串联或并联关系。存在串联关系的两个设计节点中,一般上游设计节点的输出为下游设计节点提供输入;存在并联关系的两个设计节点,一般由同一个上游设计节点提供输入,或为同一个下游设计节点提供输入。
在某一客户端绘制完产品设计流程后,进行产品设计流程发布,通过ht tp协议上传到服务器端,同时该产品设计流程在其它客户端可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629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神经网络量化的方法和设备
- 下一篇:支持高维度因果发现的因果框架划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