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控制熔模铸造铸件凝固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67851.5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315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巩红涛;马敏团;高磊;杨军;张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2C9/04 | 分类号: | B22C9/04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钟欢 |
地址: | 713102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控制 铸造 铸件 凝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用于控制熔模铸造铸件凝固的方法,包括步骤:确定对浇铸后的模壳进行浸水冷却的参数;制作蜡模并组合成模组;在模组上涂料制壳,在制壳层数进度完成50%‑70%时,对模组外表面进行加固,然后继续涂料制壳工序;制壳完成后经过脱蜡、焙烧形成完成的模壳;浇铸,浇铸完按照进水冷却要求对模壳需要冷却的部位进行浸水冷却处理。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控制熔模铸造铸件凝固的方法通过对模壳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确保水冷过程中模壳不开裂,利用铸造工艺仿真分析技术完善浇注后模壳的冷却工艺和部位,达到控制熔模铸造过程中铸件凝固的目的,加快铸件的局部的凝固冷却速度,避免了铸件出现缩孔、疏松的缺陷,并进一步提高铸件出品率和成品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密铸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控制熔模铸造铸件凝固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采用熔模铸造的精密铸件,一般结构复杂,热节多,传统的铸造方法是利用浇道补缩或设置冒口补缩,导致出品率低,效率低下;同时有的部分为实现铸件补缩,采用局部保温的方式延缓补缩通道的凝固时间,以获得无缩孔疏松的铸件,但这种方式操作困难,效果差,同时由于凝固时间延长,更易出现缩孔、疏松等缺陷;特别是部分铸件由于结构的特殊性,工艺设计后,底部还存在较大孤立热节,补缩困难,导致缺陷产生。
对控制熔模铸造铸件凝固的工艺方法开展了国内外技术查新,名称为《一种加速铸件凝固冷却的熔模铸造工艺》的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10690405.7,申请日2015.10.22,公开号105364002公开日2016.03.02)提供了一种加速铸件凝固冷却的熔模铸造工艺,其步骤为包含以下操作,按正常工艺制作蜡模,蜡模组合成模组;按正常工艺在蜡模上涂料制壳,在制壳完成60%时,将木条插入模壳内腔,并准备与木条数量相同的冷铁条按正常工艺制壳、脱蜡、焙烧形成完成的模壳;用小锤敲断木条裸露部位的模壳;将准备好的冷铁条插入木条烧尽后形成的模壳空腔,按正常工艺完成浇铸及后续处理操作。通过在模壳制作过程中在模壳内腔内插入木条并在模壳焙烧后用铁条代替烧尽的木条插入模壳空腔,在浇铸后利用铁条的良好导热性快速排出管道或内腔内的热量,加快铸件的凝固冷却速度,避免了铸件出现缩孔、疏松的缺陷。名称为《一种改变铸件凝固散热条件的熔模精密铸造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473092.0,申请日2013.10.11,公开号103495702,公开日2014.01.08)提出了一种改变铸件凝固散热条件的熔模精密铸造方法,目的是通过改变型壳局部层数,在可熔性模型上涂完一定层数的涂料并挂砂后,在需要减薄的部位进行粘贴蜡料,使该部位不进行涂料和挂砂,以此获得模壳局部的层数比其它部位层数少,通过在制备整体型壳过程中,将缩松部位对应的整体型壳部分进行减薄,从而使金属液浇注后较薄部位散热快,金属液在该部位快速凝固而不产生缩松,解决了铸件成形后局部散热不好而产生的缩松冶金缺陷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控制熔模铸造铸件凝固的方法,简化了操作过程,并解决了熔模铸造铸件生产过程中结构复杂的铸件局部常常因散热不好而容易产生缩松、缩孔等铸造质量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控制熔模铸造铸件凝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认熔模铸造的铸造参数,并确定对浇铸后的模壳进行浸水冷却的参数;
步骤二,按照铸造要求制作蜡模,将蜡模组合成模组;
步骤三,在所述模组上涂料制壳,在制壳层数进度完成50%-70%时,对所述模组外表面进行加固,然后继续涂料制壳工序;
步骤四,制壳完成后经过脱蜡、焙烧形成完成的模壳;
步骤五,对所述模壳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浇铸,浇铸完按照进水冷却要求对所述模壳需要冷却的部位进行浸水冷却处理,即完成铸件的凝固。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所述步骤三中对所述模组外表面进行加固的具体方式是:利用金属丝对所述模组外表面呈网状加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678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