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护肝保健红茶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79039.4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24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黄建;郝志龙;陈清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南湖山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F3/14 | 分类号: | A23F3/14;A23F3/06 |
代理公司: | 福州盈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5226 | 代理人: | 李明通 |
地址: |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保税港区加工贸易区监管大楼附***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健 红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护肝保健红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红茶为全发酵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茶鲜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在酶的作用下进行了—系列的酶促化学变化,茶多酚被氧化、聚合形成分子量巨大的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红茶的鲜叶经过加工形成红茶后,茶多酚中的主要成分各类儿茶素减少80%以上,形成的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成为红茶中最为主要的化学成分,其中茶黄素类占干物质含量的1%~2%,茶红素类占干物质含量的9%~20%,两者在红茶水浸出物中约占40%~60%,同时,茶红素类和茶黄素类是红茶中最为主要的有效成分,红茶表现出很好的生理活性。
现有技术的红茶制备方法设置了较长时间的室温发酵,并且萎凋温度没有采用分级控温方式,导致红茶叶的香气易于流失,得到的红茶叶具有香气不明显、滋味口感差、容易发霉、产品结构单调的缺点,所以不适用于护肝保健红茶的制作。
发明内容
(1)技术方案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护肝保健红茶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生麻干燥:摘取新鲜生麻叶子,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切去须根,在70~80℃温度下烘干至含水量为20~30wt%的生麻叶子;
(2)钩藤干燥:摘取新鲜钩藤草,除去叶片,切断,切断后的钩藤茎的长度为1.5~2cm,然后把切断后的钩藤茎投入干燥箱中,先将干燥箱的温度调至95~105℃,干燥时间为15~20min,然后再将温度降为75~85℃,继续干燥20~30min时出箱摊凉至为25~28℃;
(3)红茶预处理:将采摘后的新鲜红茶叶投至甩干除杂装置中进行初步除杂,甩干除杂装置的温度控制在22~25℃,并且以30~40r/min的转速进行除杂甩干,在除杂甩干过程中通入0.1~0.3m3/min的空气进行风干;
(4)红茶萎凋:将步骤(3)得到的红茶叶放入萎凋房,并用圆形竹匾进行摊放,红茶叶的摊放厚度为2.2~2.4cm,在28~30℃温度下和40~50%的相对湿度下摊放5~7h,摊青后再采用加温方式萎凋,此时萎凋房的温度升至33~35℃,相对湿度下降为30~40%,萎凋时间为4~6h;
(5)红茶揉捻:将步骤(4)得到的茶叶揉捻20~30min,并保持揉捻温度在35~40℃,揉捻时先轻压空揉3~5min,再平铺压揉2~3min,再重压旋转搓揉4~6min;
(6)红茶发酵:将步骤(5)得到的红茶叶投入发酵池,红茶叶投入发酵池的平铺厚度为20~30cm,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温度控制在35~45℃,发酵时间为32~38h;
(7)定型提香:将步骤(6)得到的茶叶在微波条件下进行提香,首先在95~100℃温度和20~30%的相对湿度下干燥20~30min,然后将温度提高到125℃,相对湿度下降为15%继续提香20~40min得到红茶成品;
(8)混合:将步骤(1)、步骤(2)和步骤(7)分别得到的生麻叶子、钩藤茎和红茶按重量比为生麻叶子:钩藤茎:红茶=10:3~5:30~100的比例投入至混料机中,搅拌混合10~30min即得到所述护肝保健红茶。
进一步地,在步骤(1)中,在75℃温度下烘干至含水量为25wt%的生麻叶子。
进一步地,在步骤(2)中,切断后的钩藤茎的长度为1.8cm,然后把切断后的钩藤茎投入干燥箱中,先将干燥箱的温度调至100℃,干燥时间为18min,然后再将温度降为80℃,继续干燥25min时出箱摊凉至为26℃。
进一步地,在步骤(4)中,红茶叶的摊放厚度为2.3cm,在29℃温度下和45%的相对湿度下摊放6h,摊青后再采用加温方式萎凋,此时萎凋房的温度升至34℃,相对湿度下降为35%,萎凋时间为5h。
进一步地,在步骤(8)中,将步骤(1)、步骤(2)和步骤(7)分别得到的生麻叶子、钩藤茎和红茶按重量比为生麻叶子:钩藤茎:红茶=10:4:50的比例投入至混料机中,搅拌混合20min即得到所述护肝保健红茶。
(2)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南湖山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省南湖山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90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西洋参茯苓减肥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瘦身美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