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伸缩承载体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81131.4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67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于光;李景芳;杨少林;张平平;史一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1/28 | 分类号: | E04G1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宋元松;朱丽岩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伸缩 承载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伸缩承载体及其使用方法,该可伸缩承载体包括挂座连接板、四个可伸缩螺杆组以及齿轮组,其中每个可伸缩螺杆组的一端与挂座连接板固定连接,每个可伸缩螺杆组的另一端与齿轮组相连接,通过齿轮组的转动带动可伸缩螺杆组伸缩运动,从而实现可伸缩承载体的水平伸缩移动。本发明的可伸缩承载体利用预埋件、承载体和受力螺栓的连接变化实现墙体变截面时的爬模架体移动,从而避免了架体的倾斜爬升和设置垫块等支撑结构,进而提高了爬模施工的安全性,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本发明的可伸缩承载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性高,经济效益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施工领域的爬模施工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可伸缩承载体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液压爬升模板是一种技术先进的施工工艺,其综合了大模板和滑升模板的优点,其主要特点是:吸收了支模工艺的按常规方法浇筑混凝土,因而具有施工操作简便,混凝土表面质量易于保证等优点。当新浇筑的混凝土脱模后,以油缸或千斤顶为动力,以导轨或支承杆为爬升轨道,将模板自行向上爬升一层;可以从基础底板或任意层开始组装和使用爬升模板;内外墙体和柱子都可以采用爬模,无需反复装拆模板;钢筋可以提前绑扎,也可随升随绑,操作方便安全。根据工程特点,可以爬升一层墙,浇筑一层楼板,也可以墙体连续爬模施工,楼板滞后施工。模板上可带有脱模器,以确保模板顺利脱模而不粘模。爬模可节省模板堆放场地,施工现场文明,对于在城市中心施工场地狭窄的工程项目有明显的优越性。而且一项工程完成后,模板、架体及液压设备可继续在其他工程使用,周转次数多,模板摊销费用低,适合租赁和模板工程分包。
然而,随着超高层建筑高度越来越高,核心筒或外墙厚度往往需要进行一次或多次变截面(截面收缩),现有技术的做法是:如果截面收缩不超过5cm,则通过爬模架体斜爬的形式进行水平方向移动;如果截面收缩超过5cm,则需要通过多层墙体浇筑,使用垫块,每浇筑一层斜爬5cm,一直到爬模就位,而每次斜爬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急需一种颠覆式的产品设计使得爬模施工在遇到墙体变截面时不再需要斜爬爬模,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伸缩承载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爬模施工遇到墙厚变化时的施工困难、便利性差、安全性低的问题。
为解决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伸缩承载体,该可伸缩承载体包括挂座连接板、四个可伸缩螺杆组以及齿轮组,其中每个可伸缩螺杆组的一端与挂座连接板固定连接,每个可伸缩螺杆组的另一端与齿轮组相连接,通过齿轮组的转动带动可伸缩螺杆组伸缩运动,从而实现可伸缩承载体的水平伸缩移动。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挂座连接板上设置有鱼尾挂钩,用于连接爬模挂钩连接座。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可伸缩螺杆组包括可伸缩承载体螺杆、专用预埋板、专用爬锥、螺杆套管、六角螺母以及防脱销,其中,可伸缩承载体螺杆的后端部设置有十字花型齿轮连接楔,用于与齿轮组配合连接。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专用预埋板为整体式三级阶梯状锥台结构,专用预埋板的中心开设有通孔,通孔内套螺纹,用于与可伸缩承载体螺杆配合,通过转动实现可伸缩承载体螺杆的伸缩。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整体式三级阶梯状锥台结构总高度为140mm,其第一级预埋板阶梯的高度为13mm,其中,底部5mm高度范围内为圆柱体,上部8mm范围内为锥台;第二级预埋板阶梯为高度52mm的锥台;第三级预埋板阶梯阶为圆柱体,高度为75mm,与第二级预埋板阶梯的锥台同心。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专用爬锥为整体式两级阶梯状锥台结构,总高度为150mm,其中,第一爬锥阶梯为高度为75mm的锥台,锥台底部中央开设有螺栓头孔洞,六角螺母能够自由旋转嵌入螺栓头孔洞内部,以实现所可伸缩承载体在伸缩时挂座连接板与混凝土墙面的贴合;第二爬锥阶梯为圆柱体,高度75mm,与第一爬锥阶梯的锥台同心,专用爬锥外套螺纹,用于与螺杆套管配合拧紧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11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