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性2-氨基-1-丁醇的合成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181396.4 申请日: 2017-11-23
公开(公告)号: CN109825538B 公开(公告)日: 2022-05-24
发明(设计)人: 孙周通;赵强;刘保艳;曲戈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P13/00 分类号: C12P13/00;C12N9/04;C12N9/06;C12N9/10
代理公司: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张立娜
地址: 300308 天津市东*** 国省代码: 天津;1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手性 氨基 丁醇 合成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手性2-氨基-1-丁醇的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以1,2-丁二醇为底物,经酶A及其辅酶催化反应生成2-酮-1-丁醇;

(B)以步骤(A)生成的2-酮-1-丁醇为底物,经酶B及其辅酶催化反应生成手性2-氨基-1-丁醇;

所述酶A和所述酶B为如下三种组合中的任一种:

第一种组合:

所述酶A选自如下任一种:

(a1) 来源于短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2;

(a2)来源于嗜热脂肪芽胞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4;

(a3)来源于高温厌氧杆菌(Thermoanaerobacter brockii)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6;

(a4)来源于高加索酸奶乳杆菌(Lactobacillus kefiri)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8;

(a5) 来源于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0;

(a6)来源于赖氏菌属(Leifsonia sp.)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2;

(a7)来源于威吉利热厌氧杆菌(Thermoanaerobacter wiegelii)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4;

(a8)与SEQ ID No.2所示来源于短小乳杆菌的醇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I11V;

(a9)与SEQ ID No.2所示来源于短小乳杆菌的醇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 G37D;

(a10)来源于赭色掷孢酵母的羰基还原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6;

(a11)在(a1)-(a10)中任一所限定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所述酶B选自如下任一种:

(b1)来源于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亮氨酸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8;

(b2)与SEQ ID No.18所示来源于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亮氨酸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K68S/N261L;

(b3)与SEQ ID No.18所示来源于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亮氨酸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K68Y/N261C;

(b4)Codexis公司的ATA-117转氨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0;

(b5)来源于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的转氨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2;

(b6)来源于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的转氨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24;

(b7)来源于费希新萨托菌(Neosartorya fischeri)的转氨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26;

(b8)来源于玉米赤霉(Gibberella zeae)的转氨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8;

(b9)来源于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vanbaalenii)的转氨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30;

(b10)在(b1)-(b9)中任一所限定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第二种组合:

所述酶A选自如下任一种:

(a1) 来源于短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2;

(a2)来源于嗜热脂肪芽胞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4;

(a3)来源于高温厌氧杆菌(Thermoanaerobacter brockii)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6;

(a4)来源于高加索酸奶乳杆菌(Lactobacillus kefiri)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8;

(a5) 来源于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0;

(a6)来源于赖氏菌属(Leifsonia sp.)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2;

(a8)与SEQ ID No.2所示来源于短小乳杆菌的醇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I11V;

(a9)与SEQ ID No.2所示来源于短小乳杆菌的醇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 G37D;

(a12)在(a1)-(a6)和(a8)-(a9)中任一所限定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所述酶B选自如下任一种:

(b9)来源于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vanbaalenii)的转氨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30;

(b11)来源于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的转氨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32;

(b12)在(b9)或(b11)所限定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第三种组合:

所述酶A选自如下任一种:

(a7)来源于威吉利热厌氧杆菌(Thermoanaerobacter wiegelii)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4;

(a10)来源于赭色掷孢酵母的羰基还原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6;

(a13)在(a7)或(a10)所限定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所述酶B选自如下任一种:

(b11)来源于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的转氨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32;

(b13)来源于铜绿色假单胞菌(P. aeruginosa)的转氨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34;

(b14)在(b11)或(b13)所限定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所述第一种组合中的酶用于合成的所述手性2-氨基-1-丁醇为(S)-2-氨基-1-丁醇;所述第二种组合和所述第三种组合中的酶用于合成的所述手性2-氨基-1-丁醇为(R)-2-氨基-1-丁醇。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139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