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性2-氨基-1-丁醇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81396.4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255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孙周通;赵强;刘保艳;曲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P13/00 | 分类号: | C12P13/00;C12N9/04;C12N9/06;C12N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张立娜 |
地址: | 300308 天津市东***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性 氨基 丁醇 合成 方法 | ||
1.一种手性2-氨基-1-丁醇的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以1,2-丁二醇为底物,经酶A及其辅酶催化反应生成2-酮-1-丁醇;
(B)以步骤(A)生成的2-酮-1-丁醇为底物,经酶B及其辅酶催化反应生成手性2-氨基-1-丁醇;
所述酶A和所述酶B为如下三种组合中的任一种:
第一种组合:
所述酶A选自如下任一种:
(a1) 来源于短小乳杆菌(
(a2)来源于嗜热脂肪芽胞杆菌(
(a3)来源于高温厌氧杆菌(
(a4)来源于高加索酸奶乳杆菌(
(a5) 来源于芽孢杆菌科(
(a6)来源于赖氏菌属(
(a7)来源于威吉利热厌氧杆菌(
(a8)与SEQ ID No.2所示来源于短小乳杆菌的醇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I11V;
(a9)与SEQ ID No.2所示来源于短小乳杆菌的醇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 G37D;
(a10)来源于赭色掷孢酵母的羰基还原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6;
(a11)在(a1)-(a10)中任一所限定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所述酶B选自如下任一种:
(b1)来源于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亮氨酸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8;
(b2)与SEQ ID No.18所示来源于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亮氨酸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K68S/N261L;
(b3)与SEQ ID No.18所示来源于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亮氨酸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K68Y/N261C;
(b4)Codexis公司的ATA-117转氨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0;
(b5)来源于土曲霉(
(b6)来源于烟曲霉菌(
(b7)来源于费希新萨托菌(
(b8)来源于玉米赤霉(
(b9)来源于分支杆菌(
(b10)在(b1)-(b9)中任一所限定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第二种组合:
所述酶A选自如下任一种:
(a1) 来源于短小乳杆菌(
(a2)来源于嗜热脂肪芽胞杆菌(
(a3)来源于高温厌氧杆菌(
(a4)来源于高加索酸奶乳杆菌(
(a5) 来源于芽孢杆菌科(
(a6)来源于赖氏菌属(
(a8)与SEQ ID No.2所示来源于短小乳杆菌的醇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I11V;
(a9)与SEQ ID No.2所示来源于短小乳杆菌的醇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 G37D;
(a12)在(a1)-(a6)和(a8)-(a9)中任一所限定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所述酶B选自如下任一种:
(b9)来源于分支杆菌(
(b11)来源于巨大芽孢杆菌(
(b12)在(b9)或(b11)所限定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第三种组合:
所述酶A选自如下任一种:
(a7)来源于威吉利热厌氧杆菌(
(a10)来源于赭色掷孢酵母的羰基还原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6;
(a13)在(a7)或(a10)所限定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所述酶B选自如下任一种:
(b11)来源于巨大芽孢杆菌(
(b13)来源于铜绿色假单胞菌(
(b14)在(b11)或(b13)所限定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所述第一种组合中的酶用于合成的所述手性2-氨基-1-丁醇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139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