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防病害并实现增产的玉米栽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89791.7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07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崔宝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宝明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A01G22/40;A01G13/00;A01C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帝鹏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5 | 代理人: | 黎照西 |
地址: | 256600 山东省滨州市滨***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病害 实现 增产 玉米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防病害并实现增产的玉米栽培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整地起垄:于玉米种植地起双垄,大垄高为6~8cm,宽为80cm;小垄高为10~12cm,宽为30cm;并采用半膜平铺方式进行覆膜,大垄中间留20~30cm不覆膜;(2)选择优质玉米品种,在3月18日~4月10日期间播种,采用宽窄行于垄上膜内播种,宽行行距为50~60cm,窄行行距为15~20cm,播种密度为4500~6000株/亩;(3)在玉米播种后50天,于大垄垄上不覆膜区域播种大豆。本发明的栽培方法不仅实现了玉米和大豆的增产,同时还起到了高效防治玉米病虫害的作用,实现了玉米的大幅度增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防病害并实现增产的玉米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玉米作为农业种植粮食作物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已有很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十分广泛,仅南方7省市的玉米种植面积就达到了7000多万亩,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面积的1/4,总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玉米属于长寿食品,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我国玉米目前的年生产量虽然发展较快,但仍与我国玉米的市场需求量还有较大差距,如何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是现阶段玉米栽培正面临的问题。
有关玉米在不同密度、施肥及耕作方式条件下根系的研究已有报道,认为适宜的栽培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增产目标。针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气候干旱、降水少、休闲期蒸发量大以及传统地膜覆盖方式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降水资源等问题,在玉米常规覆膜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很好地提高了玉米的产量。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耕作方式改变和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我国玉米遭受的病害也在随之不断变化。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粗缩病、纹枯病、锈病等是当前危害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这些病虫危害是造成我国玉米大量减产的又一重要因素。要保证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在实际栽培中不仅要考虑先进的栽培技术,而且要考虑对玉米病虫害的有效防治。目前针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般是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提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而很少有在栽培方式上能够起到很好防治病害的报道,仅仅是采用合理的栽培方法来实现玉米的增产,而一旦玉米遭受病虫害严重侵害时,将会造成大面积的减少。如何从栽培模式上有效起到防治玉米病虫害的目的,使得玉米遭受病虫害侵害的影响更小,实现玉米产量的进一步增产增收,成为玉米增产栽培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可高效防治病害并能进一步实现玉米增产的栽培方式,以期在玉米种植上取得良好的防病害效果,实现玉米的大幅度增产,满足市场供应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效防病害并实现增产的玉米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整地起垄:于上一年的玉米种植地起双垄,大垄高为6~8cm,宽为80cm;小垄高为10~12cm,宽为30cm;垄为梯形垄,大小垄相接处形成播种沟,垄边与沟底夹角为30°,并采用半膜平铺方式进行覆膜,大垄中间留20~30cm不覆膜;
(2)选择优质玉米品种,在3月18日~4月10日期间提早播种,采用宽窄行于垄上膜内播种,宽行行距为50~60cm,窄行行距为15~20cm,播种密度为4500~6000株/亩;播种后施足玉米基肥;
(3)在玉米播种后50天,于大垄垄上不覆膜区域播种大豆,大豆的穴距为8~10cm,每穴留苗2株;播种后施足大豆基肥。
采用本发明的栽培方法,一方面充分结合玉米生长的环境和习性,供给玉米的良好生长环境;另一方面在玉米播种后适当时期插播大豆,使得玉米与大豆实现良好的间套作反应,不仅实现了玉米和大豆的增产,同时还起到了高效防治玉米病虫害的作用,实现了玉米的大幅度增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宝明,未经崔宝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97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不停电传动检验保护方法
- 下一篇:一种树脂成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