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层竹木胶合板加工用片材辊压覆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97543.7 | 申请日: | 2017-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0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茆莉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茆莉娟 |
主分类号: | B27G11/00 | 分类号: | B27G11/00;C09J105/16;C09J11/04;C09J11/06;C09J1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 胶合板 工用 片材辊压覆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层竹木胶合板加工用片材辊压覆胶装置,涉及胶合板加工技术领域,包括机架、覆胶辊、设在覆胶辊上方的储胶槽、设在覆胶辊下方的回胶槽和驱动覆胶辊同向匀速旋转的电机,所述覆胶辊由呈阵列分布的正面第一覆胶辊、正面第二覆胶辊、反面第一覆胶辊和反面第二覆胶辊组成,所述储胶槽底部设有出胶管,储胶槽内部的胶液通过出胶管流入正面储胶腔并经反面进胶通道流入反面储胶腔,所述回胶槽通过胶液回收泵和胶液回收管将回收的胶液泵送至储胶槽。本发明片材辊压覆胶装置能同时实现片材上胶液的双面均匀涂覆,大大提高胶液的涂覆效率,并且实现胶液的回收再利用,避免胶液的浪费和减少胶液的配制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胶合板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层竹木胶合板加工用片材辊压覆胶装置。
背景技术:
竹木胶合板,由一层或一层以上的采用竹篾黄编制的,并经上胶、热压而成的竹胶板和一层(或在竹胶板的两面各一层)微薄木面压制而成。它具有静曲强度高,纵横方向物理力学性能差异小,隔音、隔热、耐冲击等优点,是制作高档家具和室内装饰物的理想材料。竹木胶合板的材质坚韧、防潮耐腐、耐热耐寒、纹理美观,具有素雅、朴实的民族风格,其硬度及强度远高于木材。它的加工性强,可锯、刨边、钻眼等。
竹木胶合板,按其层数分为二层板、三层板、四层扳、五层板和七层板。为了保证所制竹木胶合板的使用性能,尤其防止起泡现象发生,片材在上胶工序中需要进行均匀涂胶,从而使相邻片材之间紧密贴合。为了显著提高涂胶效率,并且避免使用溶剂型胶粘剂存在的使用安全性问题,目前工厂通常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胶粘剂的涂覆,但如何通过控制自动化设备实现片材的均匀涂胶是涂胶工艺的关键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加工效率高、加工环保性强且通过均匀覆胶有效避免起泡现象发生的多层竹木胶合板加工用片材辊压覆胶装置。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多层竹木胶合板加工用片材辊压覆胶装置,包括机架、覆胶辊、设在覆胶辊上方的储胶槽、设在覆胶辊下方的回胶槽和驱动覆胶辊同向匀速旋转的电机,所述覆胶辊由呈阵列分布的正面第一覆胶辊、正面第二覆胶辊、反面第一覆胶辊和反面第二覆胶辊组成,内部横向设有片材传送通道,正面第一覆胶辊与正面第二覆胶辊之间设有正面储胶腔和反面进胶通道,反面第一覆胶辊与反面第二覆胶辊之间设有反面储胶腔和胶液回收通道,所述储胶槽底部设有出胶管,储胶槽内部的胶液通过出胶管流入正面储胶腔并经反面进胶通道流入反面储胶腔,所述回胶槽通过胶液回收泵和胶液回收管将回收的胶液泵送至储胶槽。
所述电机由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组成,第一电机通过第一链条和第一驱动齿轮盘驱动正面第一覆胶辊和反面第一覆胶辊旋转,第二电机通过第二链条和第二驱动齿轮盘驱动正面第二覆胶辊和反面第二覆胶辊旋转。
所述正面储胶腔和反面储胶腔两端均设有胶液拦板。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通过储胶槽和出胶管的设置实现胶液的自动进液,再通过正面第一覆胶辊、正面第二覆胶辊和正面储胶腔的设置实现片材正面的自动均匀涂胶,同时通过反面进胶通道、反面第一覆胶辊、反面第二覆胶辊和反面储胶腔的设置实现片材反面的自动均匀涂胶,并通过胶液回收通道的设置将多余胶液回收到回胶槽中,最后通过胶液回收泵的设置将回收胶液送入储胶槽,以避免胶液的浪费。
所述胶液由水性胶粘剂加水配制而成,水性胶粘剂浓度为0.05-0.5g/mL。
所述水性胶粘剂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γ-环糊精/软脂酸酯化物15-25份、甲基丙烯酸镁5-10份、羟乙基纤维素1-5份、4A分子筛活化粉1-5份、海泡石纤维粉1-5份、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0.5-3份、葡萄糖酸钠0.5-3份、过氧化二异丙苯0.05-0.5份。
所述水性胶粘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茆莉娟,未经茆莉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75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