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球回火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00762.6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37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郝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郝文龙 |
主分类号: | C21D9/36 | 分类号: | C21D9/36;C21D1/40;C21D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火装置 振动给料 氧化皮 钢球 锅体 加热 保温 电加热装置 回火热处理 正火热处理 冲击试验 出口连接 试样数据 一级出料 出料口 回火炉 进料口 收集箱 提升机 粗钢 冷速 试块 水冷 丸料 斜管 冷却 升高 钢材 分割 | ||
本发明公开了钢球回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1),所述锅体(1)内设置有电加热装置,将已经进行过正火热处理的G18CrMo2‑6钢,以一定加热速度Vh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T进行不同保温时间t的回火热处理,并以一定冷速速度Vc冷却到室温;进行夏比V口冲击试验,取得试样数据;提升机顶部的出料口通过斜管连接到回火炉的进料口,所述振动给料筛的一级出料口连接到粗钢丸料箱,所述振动给料筛的氧化皮出口连接到氧化皮收集箱,将分割后的钢材试块分别以80℃/h的升温速度升高至900℃,并保温2h后水冷至室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球回火装置。
背景技术
钢球在加工过程中,热处理中的重要工序为对钢球进行回火处理,其目的在于消除钢球的内应力、增加致密率、减少钢球的破碎率、保证钢球的外部尺寸。为了进一步提高钢球的物理性能,提高钢球回火的质量,回火时,一般采用的回火介质为油,钢球的回火过程是将经过水淬火后的钢球放入温度在150℃-200℃的回火油中煮2-2.5小时。传统加热回火介质的方法是采用煤加热,将装有钢球的桶放置在煤炉顶部使煤炉对桶加热,但该方法成本高、回火油温度提升慢、温度不易控制、温度的衡定性差、往往无法达到设定的温度,采用煤加热,煤在燃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也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并能快速提升回火油温度的钢球回火装置。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钢球回火装置,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内设置有电加热装置。
进一步的是,所述电加热装置表面设置有保护架。
进一步的是,所述电加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阻棒,所述至少一个电阻棒设置在锅体底部,所述电阻棒通过开关与电源连接。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温度传感设备,所述温度传感设备包括温度计以及与其连接的控制系统,所述温度计设置在锅体内壁上,所述控制系统与开关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温度计上数值的变化控制开关的开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钢球回火装置内设置有电加热装置,采用电力作为能源进行加热,降低了成本,能快速提升回火油温度,电力为清洁能源,消除了对环境的污染。该回火装置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设备,根据回火油的温度控制电加热装置的开启或关闭,保证了回火油温度的稳定性,提高了钢球的回火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三维结构透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属于钢铁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球回火装置。该钢球回火装置,包括锅体1,所述锅体1内设置有电加热装置。
所述锅体1内设置有电加热装置,采用电力作为能源进行加热的方式,降低了成本,能快速提升回火油的温度,提高了钢球的回火质量,电力为清洁能源,消除了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锅体1内要放置装有钢球的球框8,为了避免球框8直接作用于电加热装置上,该回火装置还设置有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可以是设置在球框8的底部支撑脚或者电加热装置表面的保护架2,为了方便球框8在其他工段的使用以及使放置在锅体1内的各型号球框8 均能与电加热装置配合使用,不损坏电加热装置,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的支撑装置为电加热装置表面设置的保护架2。该保护架2用于支撑球框8,为了便于拆装电加热装置,该保护架2与锅体1底板采用螺栓连接。
电加热装置可以为电磁式或者电阻式,作为优选,本发明采用电阻式加热方式,所述电加热装置为至少一个电阻棒3,所述电阻棒3可以设置在锅体1的侧壁或者底板上,为了防止在放置球框8时左右晃动碰撞锅体1侧壁时损坏电阻棒3,同时增加该钢球回火装置的容积,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的至少一个电阻棒3设置在锅体1底部,所述电阻棒3 通过开关7与电源6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郝文龙,未经郝文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07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